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张夏行宫:春祀秋尝祭张夏

发布时间: 2023- 03- 02 17: 19 访问次数: 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

张夏行宫,古称护堤侯行宫,坐落在萧山区衙前镇新林周村,是一座修筑在北海塘与萧绍古运河夹带的古庙。行宫北面是钱塘江的潮冲潭,沧海现已桑田,只留下原潮水冲击的水面池塘;其南为萧绍古运河;其西为新林周大桥;东面是一致延伸到绍兴斗门老三江闸的千年北海塘。张夏行宫主祀北宋两浙路转运使张夏,民间俗称“张老相公”,是一位在钱塘江南岸颇为盛行的民间神灵,俗言“沿江十八庙,庙庙祭张公”。

图片1.png

有关张夏的生前事迹及死后加封情况,咸淳《临安志·祠祀》有较为完整记录:

昭贶庙,在侯朝门外,浑水闸东,故司封郎官张夏祠也。夏雍邱人,景祐(1034-1037年)中为两浙漕使,江潮为患,故堤率用薪土,潮水冲激,每缮修不过三岁辄坏,重劳民力。夏始做石堤,延袤十余里。人感其功,庆历二年(1042年)立祠堤上,嘉祐六年(1061年)褒增太常少卿,政和二年(1112年)封宁江侯,后改安济公,赐昭贶庙额。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后累封,至庆元四年(1198年)锡以王爵又累封至今为灵济显祐威烈安顺王。淳祐八年(1248年)重建庙。[又有安济庙,在荐桥门外马婆巷,宣和间建]。

据《临安志》载,张夏为北宋雍邱人,官至两浙路转运使。北宋前期,钱塘江潮水为患,江堤用柴薪和泥土筑造,可是面对潮水冲击,用不了三年时间就已损坏,不得不组织人力反复建造。张夏用石堤取代土堤,绵延十余里,水患始平。两岸人民感念张夏功德在江堤为其立庙祭祀,此后朝廷屡次加封,终至“灵济显祐威烈安顺王”。

张夏行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嘉靖《萧山县志》载:“护堤侯庙[去治东北十里,在长山之麓]宋时建,以祀漕运官张行六五,咸淳间赐额,祈祷甚应,尤有功于海堤[今俗谓云长山庙,又谓之张老相公庙],凡岁春秋以有司致祭。后又别建庙于新林铺之北,谓之护堤侯行宫,有司即祭于其所。又沿山水、桥闸要害之所皆有行宫,民各私祀之。”也就是说,宋代形成的张夏信仰,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仍是香火繁盛,沿江水闸要害之处分布着众多供奉张夏的庙宇,其中新林铺护堤侯庙(即今张夏行宫)是极为重要的一处。每年春秋两季,官府都会按照礼部规定日期前来致祭。此后,张夏行宫屡有修缮,现存大殿和二殿重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建国初尚有三殿一台,规模较大,三殿即:前殿、大殿、土地殿;一台即藻井戏台。

1950年杨汛乡成立,辖东横(东庄王)、团结(南庄王)、渔庄(杨汛)、新林周、螺山五村,张夏行宫成为杨汛乡的乡公所,后又作为建设乡乡公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坎山公社建设管理区在此办公,为了修建道路,拆除了古戏台。1961年至1969年2月,是为螺山小公社驻地。后因撤区并社,螺山大公社搬到对面的永兴寺办公,行宫的前殿和大殿办了公社柳条厂,而土地殿被螺山供销社拆除,场地亦为供销社所占。改革开放以后,闲置的柳条厂由热心村民发起,逐步恢复神像,作为纪念张夏之所。改革开放后,村民对张夏行宫重新修缮,逐步恢复祭祀活动,又在塘北新建厢房七间。2015年夏,为了筹备秋祭活动,张夏行宫进行整修,油漆工在北山墙多层粉刷下发现有壁画影迹,在小心翼翼剥离之后,一整幅彩绘壁画重现于世。画面内容是张夏处于一艘虎头龙船,带领众将士巡视钱江海塘和汹涌潮水。浙江省文化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这幅壁画是目前所见江南寺庙中最有价值,最有艺术性的一幅壁画,应当重点加以保护,以彰显萧山区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围垦精神。”

面临汹涌滔天、变幻莫测的钱江潮水,张夏修筑的石堤屡次抵挡了凶险的潮涌,保护了两岸百姓的安全。庆历二年(1042年),念其功德,杭州民众在江堤上为张夏立起了一座生祠,有关张夏的传说也在民间逐渐孕育形成。

南宋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提到了一则关于张夏的早期传说。张夏在两浙路转运使任上,耗费了三年时间组织兵士筑堤御潮,却总是不到要领,修好的江堤不断被潮水冲毁。一气之下,他抱起了自己的书牍投入江中,想要跟神明讨个说法。后来通过托梦的方式,张夏把筑堤的诀窍告诉了自己的继任者,由此钱塘江堤得以筑成而潮水退去。

明末清初萧山籍学者毛奇龄《西河集》则记载了张夏的另一则传说。因为江潮涌冲击,萧山江堤屡修屡坏,百姓苦之久矣。张夏担任护堤使者之后,统帅捍江五指挥使,护堤有功,被朝廷封为护堤侯。一次突然遭遇江堤决口,江水越岸而来,毁房覆舟甚多。在抢险的紧急时刻,漕运的兵丁不见张夏的身影,沿着江堤到处寻找,可是一无所获。第二天,只见一巨鳖浮出水面,驮着张夏的尸体缓缓来到江边。有里中巫来到现场,查看一番后狂呼,张夏已经归天成神,众人收敛张夏的尸体,葬于萧山县长山,并为其筑庙供奉。张夏庙背山面江,潮水滔滔,每次雨停之后,都能看见有多队神灯,沿着山路回到庙中。因屡次显圣护堤有功,上奏礼部,朝廷敕封为英济王。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张老相公”篇,讲述了张老相公替家人报仇、杀掉鼋怪,终成水神的传奇故事:

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煿膻腥。盖江中有鼋怪,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询鼋之异,将以仇鼋。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冶赤铁,重百余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箝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民间搜集的神鬼故事集,很难断定书中的“张老相公”是否就是钱塘江南岸供奉的张夏,不过,因为平息水患而得享庙食却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如今,萧山还盛行着“白、红、黑”三脸张老相公之传说。相传,张老相公是在抗洪过程中,不幸落水难遇。当地百姓感念张老相公筑堤护民之功德,先是在长山闸旁立庙塑像,接着又在新林周塘上修筑行宫,最后在发现尸体的坎山旁也修建庙宇。三处的庙宇中,虽然主祀神明都是张老相公,但是神像的脸部大有讲究,有白、红、黑三种不同的颜色。长山庙的神像,是张老相公尸身归葬之处,所以神像面孔为白色,即正常人脸色;新林周行宫神像,是张老相公抢险落水之处,故面色为红色,表现出紧急遇险的意思;坎山近旁,是发现张老相公尸体的沙滩处,神像脸为黑色,意为已身死而成神。

近些年来,一些热心地方文化的文史研究者,组建了张夏文化研讨会,共同致力于发掘和恢复张夏行宫传统祭祀仪式。2015年,张夏行宫祭祀仪式“张夏祭”列入萧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张地方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新林周护堤侯行宫有春祭和秋祭两个祭期,也就是“春祀秋尝”。春祭日是农历三月初六日,一般从初四开始到初六结束,前后延续三天。春祭仪式流程主要有:神前设供、做道场、做佛事、拜神明、庙会戏、庙会“会头”。秋祭日为农历八月十八日,会期从十六日至十八日。秋祭往往正值钱塘江飓风狂浪肆虐之时,海塘面临涌潮风险,因此秋祭在春祭固定流程外,需要再拜一部《潮汛度厄宝忏》,祈祷风静浪平、堤固民安。

图片2.png

张夏祭祀之外的重头戏是 “迎会”,即江南各地盛行的迎神赛会。在萧山民间,张老相公不仅是钱江潮神,还是新林里的当方土地神,俗称“张大明王”。八月十八“迎会”这一天,当地百姓会将张老相公木雕神像从庙中抬出,从新林周张夏行宫开始,一路巡游到沿塘各村,直至坎山。迎会队伍一般有几百人之众,基本都是由当地百姓组成,分工明确,并有固定的排列顺序。队伍中的第一拨叫作“白神”,有“打街癞子”“活无常”“死无常”“无常阿嫂”“鬼王”各种不同角色,边走边“鬼舞”,后配鼓、钹两样乐器,敲打出“冬冬嚓——,冬冬嚓——,冬冬嚓嚓冬冬嚓——”简单重复的声音。第二拨是“大五丧”,有三十至四十个小伙子扮演,各画鬼脸,手持“耥叉”,边走边舞“耥叉舞”,舞蹈较活泼,动作幅度较大。村与村扮演的“五丧”要互相抢打。“五丧”队伍又有“鬼王”在后压阵。上述二拨队伍是“迎会”必备的,后面的节目根据情况可多可少。例如,“龙灯”“高照”“鱼灯”“马灯”“背驴子”“彩棚”“戏茶瓶”高跷队等等。此后又是必不可少的“皂隶”队伍,约有二三十人,身穿“皂服”,腰佩皂刀,持“肃静”、“回避”等牌及罗伞、旗帜,兵器、乐器、火铳、炮仗等,边吹打边放鞭炮。然后是一队身穿道袍的“拜香灯”队伍,他们手拿长柄香炉,炉中点着香,面朝神像,倒退着边拜边走。接着是轿夫打扮的八个强壮青年,抬着“张老相公”神像,大摇大摆地走来。最后是“保镖“队伍,一副武生打扮,几十人不等,负责押后。民国时期,新林周村迎会,保镖一律佩“驳壳枪”,穿十三排大纽扣的白绸衫,腰系白褡膊,好不威风。“迎会”队伍每到一村,要拣准备好的场地开打演出,每个队伍都要轮流上场表演一番,各村都会备有酒肉点心、红包等相赠送。

我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深深地融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不仅构成了千千万万底层群众的笃诚信仰,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和基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过,近代以来,民间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形象都是相当负面的,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屡遭批判和抨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确立,民间信仰传统活动开始以“文化节”“旅游节”的名义恢复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确立之后,民间信仰迎来了重要转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是全新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民间信仰摆脱“封建”“迷信”的阴影,真正融入主流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利契机,张夏行宫和张夏文化研究会一方面广泛搜集张夏修筑海塘的传说故事,以此彰显与弘扬萧山人民“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围垦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弘扬正能量,挖掘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把张夏信仰打造成一种与主流话语体系相契合的公共文化,以此助力乡村文化转型。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