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学习心得】学习党史有感(贝原)

发布时间: 2016- 06- 20 00: 00 访问次数: 来源: 市民族宗教局

  随着两学一做的深入开展,作为局里的“党外人士”,受到学习氛围的感染,也参与到学习之中。根据个人的情况,重点加强了党史的学习。近日,读了《粟裕回忆录》一书,其中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一章,看后感触良多,试分享如下。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是党史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个组成部分。浙南游击区,包括浙西南、浙南(含浙东南)、浙东几块游击根据地,这场游击战争,从一九三五年初开始,直到一九三七年九月才告一段落。若单从规模而言,以游击战为主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似乎难以与粟裕大将日后指挥的孟良崮、淮海战役等相提并论。但从“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回忆中,我看到的是共产党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浴血坚持,看到的是共产党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一、哀兵。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是紧接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失败开始的。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失败,仅有粟裕带领的几百人突出重围到达闽浙赣边区。此时,中央红军主力已长征,根据中央的指示,要求以原先遣队的突围部队为主,组成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率部进入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浙江作为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反动势力强大,大部分地区党的组织被破坏,更没有红色根据地或游击区域作为依托。粟裕回忆当时的情况,“因为是新区,群众对我们不了解,加之语言不通,又受到敌人反动宣传的欺骗,群众难免有些害怕。他们听说红军来了,就躲起来,有的则被国民党反动派胁迫着离开了村庄。”“队伍分散打游击,最大的困难是不少干部不愿意分开活动。派一支小部队出去,要他们在外面活动半个月,然后在预定的地点跟会合。可是,过了三天,就回来了。别看才出去三天,人也瘦了,眼睛也凹下去了,胡子也长了,无论如何要跟我们一起走,不肯单独行动。”一支几百人的部队,要深入陌生环境创建根据地,难度可以想见。

  二、扎根。几百人的队伍是如何在强敌环伺、外援断绝的情况下坚持下来的?答案就是依靠群众。粟裕回忆当时的斗争策略,“我们的任务是要把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我们运用了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方法,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要求每个干部、战士都学会两套本领:打游击,做群众工作。”一手培养队伍单独行动能力,从开始单独出去活动三天、到五天、到半个月,队伍的信心被培养了起来。另一手则是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面对群众的害怕心理,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叫自己的侦察员化装成逃跑的群众,口里喊着:“红军来了!红军来了!”群众也跟着跑出来了。侦察员再把群众拦下来,向他们说明情况,请他们带路,讲定每带十里路给一块银洋。利用群众带路的机会,我们就做宣传。这样,群众得到了利益,又听我们讲了道理,知道我们是工人、农民的子弟兵,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和摊派苛捐杂税,纪律又好,确实是爱护群众的。一传十,十传百,就不再相信国民党那一套骗人的鬼话了。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队伍了解了群众的疾苦,熟悉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学习了一些浙南方言,积累了一些开展群众工作的新经验,对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起到了作用。

  三、坚持。面对游击区形势迅速的发展,国民党集结兵力进行“进剿”,先是以保安团为主体,纠集8、9个团发动进攻。挺进师避实击虚,跳到敌后,每到一处,发动群众,惩处恶霸,吸收青年积极分子加入红军,积小胜为大胜,很快打开了局面,敌人的围剿也被打破。眼见保安团无法对付红军,国民党调动主力部队来“围剿”,集中了正规军六七万人的兵力,连同地主武装号称四十个团,妄图围歼游击队,彻底摧毁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根据地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红军留守部队在敌我对比众寡悬殊的极端残酷形势下,浴血奋战,以生命和鲜血誓死保卫红色游击根据地,大量干部战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敌人的烧杀惨无人道,不仅是枪击和砍头,甚至还当众“开膛”,被捕杀和活埋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不计其数。但是,敌人越残暴,革命军民的反抗越坚决。浙西南革命军民在这场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壮丽篇章。尽管斗争异常残酷,但红军坚定信念,充分依靠群众,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星星之火为何能燎原?共产党为什么能百折不挠,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坚持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贝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