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丰庙坐落在杭州市富阳鹿山街道五四村下叶自然村的村道边,其所属的五四村地处西部山区,区域面积6.37平方公里,2007年由原五四村和上叶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户520户,人口1520人。该地依山傍水、风景迷人,属于半山区。庆丰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庙内设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关公、文武判官、药师、送子观音等20尊菩萨塑像。

由于年代久远,庆丰庙的历史已难以考证,据村里流传资料介绍,该庙建造于公元627年,距今已1300多年。庆丰庙曾经一度作过小学,后因年久失修成为牛棚屋,原庙宇精美的4只牛腿雕刻也被人盗走。后经多次修缮,现在的规格于1999年修建,2016年由信众自费重修。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信众们都会前来烧香拜佛,尤其是女性做庚申、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庙会日等日子,信众数量可达上千人。

踏进庆丰庙,三开间的庙堂一览无余,只见正中的土地菩萨上方悬挂一块匾额,书有“种德致福”四个大字,这正是庙宇的宗旨:行善积德,才能招来福气。
庙堂里面粗硕的古老柱子上,有着醒目的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上联“为善者不昌祖宗之余孽孽尽必昌”,下联“为恶者不灭祖宗之余德德尽必灭”。这是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训——“为善不昌,祖上或自身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不殃,祖上或自身必有余昌,昌尽乃殃。”把这对联挂在庙堂,目的是在告诉信众,常做善事、多修福报却仍然不昌盛,是因为祖上或者自身所造的恶业,还没有消完,等恶业消完了,就一定会昌盛的;无恶不作却没有祸害,是因为祖上积德,德行被消耗完了,祸害也就来了,宣扬的是积德行善的文化精。


庆丰庙还有一副对联,上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安,下联:行些善事天知地鉴菩萨钦。这又进一步阐明行善积德的道理,可谓千古一理,万世皆然。
在庆丰庙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劝人为善的故事,规劝乡里人要时时刻刻牢记行善积德。
从前有一农户,发现庙宇里有一个被遗弃的大香炉。他见这个大香炉形似石臼,倒是个不错的喂猪饲料的用具,于是便顺手牵羊拿回家,作为猪的“餐具”。谁知,自用了香炉喂猪后,所养的几头猪不是犯瘟病就是不长膘,不像以前那样,每年能像模像样有好几头肉猪可以出栏。这样连续“晦气”了好几年!有一次,养猪户自己在与村人闲聊中,唉声叹气唠叨近几年家里养不好猪的苦楚。村人们也甚感奇怪,就去他家猪栏屋探个究竟。一进门,村人们就认出了那个人人认得的庙堂香炉,大家都觉得问题的缘故应该就出在香炉上。养猪户也如梦方醒,赶紧将石香炉洗干净归还庙堂,自此以后,养猪又顺顺当当了。
还有一个传说:以前有几个壮劳力从山上挑着土豆担子回家,经过庆丰庙时,就在庙门口歇歇脚。其中有一个人走进庙内四处张望,见到了关帝菩萨还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地说:“这个人长得这么难看。”等大家歇脚后准备起身挑担时,那个出言不逊者却突然肚子痛得站不起来了,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后来其家人连忙赶来在关帝菩萨面前叩拜谢罪才消除疼痛。
可见,庙宇文化发挥着道德劝诫的作用,给人以心灵的震慑和启迪。乡民们相信,在庙堂上香的同时,就是在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至今,村里依然保持着这种“道德拷问”的传统,如若村民去世,在出殡之前亲属们都要去庆丰庙祭拜一下,到柱子上面摸一圈,象征着死者被神灵捆绑在庙宇柱子进行道德拷问,如果德行无愧则进行释放,并可入土为安。
在庆丰庙“种德致福”的文化孕育下,多做善事成为了乡民们的共同信念,有许多真实的事迹和乡民去践行着这一传统美德。1999年,村里年逾古稀的叶全根老人牵头修建庙宇,没有木料,他就跑东家走西家去讨要一点;没有经费,就发动信众捐款;缺少修庙劳力,他自己就义务投工,整个庙宇修复下来,他一个人就投入义务工58天。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卖力,他总笑笑说,“积点德吧。”现在叶全根虽已逝去,但庙里的香客总在惦念他做下的善事。现在负责庆丰庙管理事务的方女士,在每月初一、十五上香拜佛的日子里义务负责庙宇的开放、关闭事宜,风雨无阻。20年前,她经医院检查后被判定患了绝症,一时心灰意冷,她想起多行善积德的祖训,为庙里集资垫款、管理大小事宜,尽心尽力,竟也战胜病魔活了下来,她认为这就是行善积德的福报。
庆丰庙还曾经是除夕夜守岁的场所,维系着乡民们之间的情感,表达对神灵的敬意。旧时农历年三十晚上,不同于别的山里农家在家里开开心心过年,五四村的各家各户,在自己家里吃了年夜饭以后,却三三两两赶到庆丰庙去了。庙附近的华家村、下叶村、上叶村的乡亲们,为了要去庙里“守岁”,纷纷打着灯笼、举着火把去庙里集合,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地守候到天亮才回家,算是完成了岁月交替的头等大事。
那时候,庆丰庙分前后大殿,前面是戏台,中间是天井,后面大殿供奉着菩萨,中间天井的东西两旁是厢房。守岁早到的人一般先去厢房安顿下来,后来的人就去戏台“占座”,最后到的人只能去后大殿坐着。根据习俗,如果在除夕夜不做噩梦,来年会大吉大利。据叶汉山老人介绍,他年少时每年一次不落地跟随大人们去庙堂守岁,在那样人声鼎沸的场合,小孩子要想打个瞌睡也难,根本没时间去做什么梦。在那些年代,“守岁”成为了过年最热闹的习俗,乡民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维系情感。往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春晚节目的兴盛,人们的除夕夜娱乐生活变得丰富,乡民们开始在家里面对着电视机守岁了,去庙里守岁也成为了一种记忆。
庆丰庙是一个供奉祖先、团结乡民、道德教化的重要场所,人们通过除夕守岁等仪式活动自觉聚集到一起,交流情感、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和误解,从而弘扬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文化理念。通过“种德致福”文化的传播,行恶不得善果的因果报应观念似在民众心中竖立了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让作恶多端的人多少心存畏惧, 让行善为福的人获得精神安宁。这些承载着五四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中, 使人们明晓事理, 并转变成民众的自觉行动, 内化为民众的生活习惯, 以此推动民风的淳朴, 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虽然说在当今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庆丰庙的仪式内容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化变迁不可避免,但其蕴含的道德理念流传至今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血液,且与乡风文明建设所秉承的文化理念一一吻合,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