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华云寺:曹娥姑娘孝感动天

发布时间: 2022- 11- 14 11: 25 访问次数: 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

华云寺,坐落于萧山区新塘街道姚江岸社区。曾经,姚江岸社区西北的西直江河洋滩,是西小江、南门江、萧绍运河的交汇处,旧时多遭水灾,当地村民和民间信仰团体为民求平安,在河洋滩口设立了“莲径柱”以“镇”平安,后来又造了数间平房,作为民间举行传统仪式用房。传说曹娥的外婆家在新塘街道金家浜,当地老百姓以此为荣,因此自发供奉“孝女娘娘”,每年到农历五月廿二日都会举行划龙舟,而划龙舟的主要场地就在“莲径柱”驻地,所以后来民间也称“莲径柱”驻地为“莲径寺”。1949年前,“莲径寺”已有占地数亩,各种香房、殿十余间的规模。之后数十年,“莲径寺”因河洋滩河道整理、城市扩建等原因,多次被拆迁、征迁,直至1984年2月搬迁至现所在地。为弘扬民间“孝”“善”“美”的传统,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内核相适应,根据广大信众的意见,将“莲径寺”改名华云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为龙(舟)意,“孝女娘娘”是观音化身,“云”为观音慈祥、平安之意。“华云”意为中华民族,国泰民安。目前,华云寺除供奉孝女娘娘外,另有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天财神菩萨、太平菩萨等神像,建筑面积1000余平米,大大小小房屋共计十间。

图片1.png

对“孝女娘娘”曹娥的记载较丰富。根据记载,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农历五月初五,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曹娥缘江哀号,轻夜不绝七日,寻父尸未得,遂投江,五日后曹娥姑娘抱父尸浮出江面,死时年仅十四。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即“曹娥”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图片2.png

《会稽典录》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事褒扬。宋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辉煌的曹娥正殿。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敕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顺。淳祐六年敕封纯懿夫人,又敕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庙祭奠,诚意伯刘基亲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应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灵感夫人,钦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国民党多有军政要人题赠楹联匾额,其中蒋介石先生题匾“人伦之光”现悬庙宇正殿。

图片3.png

为了纪念曹娥,村民以龙船竞渡的方式对其进行祭祀。在素有“活水码头”之称的萧山,龙船竞渡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龙一向被视为吉祥之物,为求一年生意兴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萧山城乡百姓多愿出钱、出物迎龙船到来,当地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的说法,以示对龙舟竞渡的重视。

古代生活在水网地带的越族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不仅与自然抗争,刳木为舟,捕鱼为食;而且还与外来部族入侵者抗争,“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汉书·严助传》),也“善于用舟”。他们以崇拜的图腾龙作为自己的保护神,饰画于船舟之上以保佑抗争的胜利。始称龙船、龙舟。六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越地传》说:“龙舟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这是关于龙舟竞渡的最早记载。

图片4.png

新塘赛龙舟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增城县志》记载,自宋朝以来即有赛龙舟:“入五月则滨江村乡多备龙舟以端午前后数日竞渡……好事者悬锦标酒食以赏胜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观。”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日,是新塘赛龙舟的“旺景日”。这天家家户户包粽蒸糕,杀鸡宰鸭,招呼亲朋戚友前来观景,热闹程度尤过春节。十里堤岸,十里人潮,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有的登楼远眺;有的临时搭起棚架作观赏台;更多的人重重叠叠伫立江边,为龙舟竞渡而欢呼喝彩。江面中心,千船云集,热闹非凡。在约四、五百米宽的江面上,数十条龙舟奋勇争先,场面热闹而壮观。

不同于别的地方纪念楚大夫屈原和吴国大夫伍子胥,新塘街道的龙船是为纪念曹娥孝女。据《绍兴市志》记载:“汉天子以‘孝感动天’赐予曹娥,并建庙祭祀,划龙舟进行纪念。”新塘彩龙舟以祭祀功能为主,因此注重装饰效果。从早期的装饰只有龙首龙尾(又称泥鳅龙船),现如今升级为汉代高大华丽的新塘龙舟。龙舟上插彩旗,上书“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吉祥之语;配以乐队,划动时鼓乐喧阗;划龙舟的表演程式有“四龙点睛”“龙穿花阵”等等。新塘龙舟除了纪念“孝女娘娘”外,还有祈福、镇邪、消灾的意义,已演变成一个古老的风俗活动,是萧山区重要的民俗传统之一。在民国初年《浙江通志稿》中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萧山龙船在“五月廿二日举行,农人竞渡于通津,衣小儿衣,歌农歌,率数十人共一舟,以后先相驰逐。”

萧山新塘迎龙船风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流变成今天之形式。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深受百姓喜爱的民俗活动曾经一度暂停。1985年,以陈火兴、陈士林、陈欢荣、陈毛银、陈牛铨、陈友富等村民重新发起成立龙舟协会。采购材料打造船体船采购材料打造船体船桨、制作旌幡、彩绘龙身,依照规矩旗罗伞扇一一应齐备。次年农历五月廿三日,村民自发组织盛大的曹娥祭祀仪式。嗣后,大通河上龙舟竞渡,民众争睹龙舟风采,成为弘扬拼搏精神和孝道文化活的载体,绵延两千年的优秀民俗获得重生,大放异彩。2006年,萧山区龙舟协会成立并将驻地设于华云寺。2008年列入第二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现如今,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孝女龙舟竞渡除了每年如期在农历五月廿二至五月廿五举行外,还应邀外出参加各种大型民俗表演,承载信仰、寄托愿景,深受民众喜爱。届时红、黄、蓝、绿四艘龙船(分别代表新塘的三个自然村),竞渡于当地河网通津,数十条“泥鳅龙舟”为其开路与护卫于前后左右,其场面热闹非凡。群众拥挤于河岸,小孩沿岸追逐,龙船所到之处,无不供香案点蜡烛、燃放鞭炮,已成为当地妇孺皆知、老少欢迎的传统的民间文化风俗。

图片5.png

孝女龙船是观赏性很强的龙船,百姓称其为敲棚龙舟,因船上搭有供水手、吹鼓手避雨遮阳的敲棚而得名,龙船长1丈8尺,宽5尺4寸,装有龙头龙尾,绘有龙纹。龙头双角如叉,额上立有“刘海吊金蟾”“八仙过海”和龙子龙孙等;两眼凶光毕露,红唇白牙,口含金珠;角须高翘,下颚装有机关,拉动绳索嘴能不停地张合。船上有高照、四门枪、罗伞、花亭、旗幡(若干)等,其中花亭置于敲棚上。敲棚内有12名划船手,统一服装,分坐左右两边,各执短桨,短桨绘有龙纹,示为龙爪;还坐有6名吹鼓手,演奏着自己独特的龙船调和龙船锣鼓,另有6名扮为《西游记》《白蛇传》等戏剧人物的童男童女。龙船头上坐着一名扮成曹娥娘娘的童女,被视为曹娥娘娘的化身。船上彩旗飘扬,高照矗立。另有6只泥鳅龙船相伴左右前后,用以开道、保护、娱乐等,表演各种调头、抢坝、翻船、竞渡等动作。为纪念曹娥娘娘,龙船的高照上写“孝感动天”四个大字,四门枪上写有“旭日东升”“迎风招展”“癸亥年吉立”“曹江史孝女”等字样。龙船的“开光”仪式也很有趣味:一位老人摘去系于龙睛的红绸,用毛笔蘸上从三江口打来的水为龙洗睛,洗毕,毛笔便被村民“抢走”,得笔者将笔传给后代,预示子孙学业有成。

图片6.png

萧山新塘孝女龙船的风俗流传至今,烙下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印记。以华云寺、龙船为载体的新塘民俗文化,显示了丰富的民间心理和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时值今日,随着萧山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时,迎龙船活动的“治水”意义相对淡化,而反映群众对精神生活追求的娱乐意义则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以此表示对现实富裕生活的庆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借此增进乡里、邻里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更是对新塘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020年,新塘街道以彩龙舟活动为序幕,以“十佳孝女(儿媳)”评选为重点内容,正式开启年度文化惠民工程暨市民文化节活动,让龙舟精神代代传承,令新塘“孝”文化久盛不衰。

大爱传古今,慈孝万年长。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曹娥投江”的故事之所以被世代所传承、歌咏,也是因其有了孝悌文化的内涵。新塘的先民们为了歌颂这个孝感天地的女子便发起了划龙舟的活动,同时也告诫后人要知孝悌、守礼节,将孝道文化发扬光大。孝悌思想的传承,有利于维系家庭关系,是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通过孝悌文化的建设,加强家风建设,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