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庙位于今余杭区西北部鸬鸟镇太公堂村。据传,秦汉时,太公堂村因村民以高、陆二姓为主,故名高陆村;宋代改为凌村。明永乐十一年(1413),因在村中建川山徐府太公庙,故在永乐十二年(1414)改名为太公堂村,沿用至今。 
据《嘉庆余杭志》“上高(今太公堂村一带)、斜坑地方,山民取竹浸之灰水,碓成作纸,祭祀焚以代帛”的记载可知,明清时期的太公堂村一带乃是黄纸的重要产地,而本地的黄纸生产据传离不开古庙所祭祀的元末明初时人徐川山。太公庙的大门上书“山川徐府”四个大字,正是为纪念徐川山传授造纸术,带领乡民致富的大无私精神而建,在历史上为三十六村信众所供奉,保佑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徐川山的故事版本较多,但比较受认可的是这个版本。据传,元顺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将徐达部下率领明军进攻余杭北乡,元军大败。伤兵徐川山乘机脱离元军,逃到凌村避难。凌村村民非常同情徐川山,各家各户轮流给他吃喝供他养伤。伤愈之后,徐川山发现凌村山上都是毛竹与苦竹,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山上的竹子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山里。村民们住在箬叶作顶的竹屋里,吃的是野菜杂粮,生活异常艰苦。徐川山是福建福鼎人,知道福建渔民每次出海捕鱼,都要给海神爷烧黄纸以求平安,沿海地区的村民对黄纸的需求较大,而竹子是造黄纸的主要原料之一。于是,徐川山为了报答凌村村民们的救助之恩,决定把制造黄纸的技术传授给大家。村民们听说山上一文不值的竹子可以造纸卖钱,就一致同意,跟着徐川山学习制造黄纸。制造黄纸需要经过砍竹截段、破碎、烧石灰、浆料、洗料、纸浆、捞纸、晒干、成品等十道工序。其中,破竹的工序需要把竹子敲碎;而石灰则要从石灰矿石中烧制出来;浆料工序需要把石灰和敲碎的竹子混合浸到专用的浆料池中;纸浆工序又需要用石臼把竹料碾压打制成粉。这些造纸工艺所需的设备与劳力仅靠一家一户是无法支持的。于是徐川山就动员村民们合伙造水碓、砌窑烧石灰、建浆料池,供大家共同使用。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很快,在徐川山的主持之下,凌村的黄纸成功地制造出来了。徐川山又带领村民去宁波、温州、福建等沿海渔区售卖凌村黄纸。随着凌村黄纸销路的打开,村民们很快就富裕了起来。消息传开,周围各村的村民也纷纷仿效凌村制造黄纸,徐川山就一一上门指导制作技术,并将凌村及周围的36个村进行了编社。一社:岑家畈、下仕村、上仕村、后房;二社:千岱坑、四岭、沙溪头、罗望坞、瓦窑湾;三社:塘坞里、祝家庄、外锡坑、里锡坑;四社:烂田坞、祝家湾、下潘、店边、上潘;五社:太公堂、尖山脚、凌村坞、大麓寺;六社:窑厂边、操家里、阮坞塘、后坞、半岭、施家坞;七社:上高、下溪头、观口、下余、斗坞、茅塘、嵩村、汤坑。三十六个村的村民都学会了用毛竹、苦竹制作黄纸,形成了历史上以生产黄纸著称的余杭北乡三十六村。三十六个村被划分成了七个社,每个社都有共建共用的水碓、浆料池等。黄纸生产的成功,让山区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三间两厢的石木或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三十六个山村之中,这些村子成了余杭北乡最富裕的村庄。但不幸的是,徐川山却在一次去外地卖纸的途中不幸遇难。明永乐十一年(1413),黄纸产区三十六村的村民为纪念这位为山村致富献出生命的恩人,共同出资在凌村村中心为徐川山塑像建庙,名为川山徐府;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徐川山诞辰,进庙朝拜,请僧人为其超度,请戏班演戏等。 此外,还有传说徐川山是从横湖白塔畈跳入池塘,穿山来到凌村看风水的,因此被人称为川山徐太公。另有一个版本传说,凌村本来并没有竹子,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来到凌村嫁给村民徐川山,种竹子和制作黄纸的技术都是仙女嫁给徐川山之后,传授给当地乡民的。这些传说都表达了当地乡民对徐川山的感恩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公庙的观音楼被改作小学;1957年,当地民众对古庙进行了重修。文革期间,“山川徐府”四个大字与太公庙内的塑像皆被毁坏,古庙本身亦损毁严重。1989年,太公堂村村民将被毁坏的太公塑像等进行了重塑。太公庙虽然几经破坏、重修,但对徐川山带民致富的无私精神的歌颂却一直没有停息。自古至今,多有文人骚客与本地民众赋诗以赞颂太公的功德。如韩省华《太公堂》“孤鹜飞晚霞,笛音野渡传。夕阳坠渚里,遥见落日圆”;吴亚卿《太公堂》“恰值阳春候,清游天禄山。彩虹飞瀑映,幽壑古苔斑。竹号金镶玉,云行黛拥鬟。鸣钟大麓寺,且警世间顽”;吴亚卿《题太公堂村志》“止水心情探往迹,名山事业惠来人”;金耘《太公堂》“村名原从太公来,立庙村中受香烟。威灵震慑寇跌马,福泽庇佑人安逸。当年曾蔽府县立,色幄深山赢圣战。如今一派新气象,国运村运千家连”等。诗句虽无华丽辞藻,却在字里行间反映出太公庙对当地民众的巨大影响力。 在徐川山这种无私的精神的润泽下,太公堂村及其周边的乡民们在大世代的感召下,也涌现出了许多大爱无私的奉献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杭州市、杭县、余杭县政府曾先后迁至太公堂村。1942年,国民党余杭县政府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发动太公堂村等地民众捐助木料、摊派民工,建“忠烈祠”,并作为县政府驻地。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在太公堂村建立随军被服厂、后勤加工厂、医疗室、修养所。村民们积极参与制作军服、草鞋,编织笠帽等,投入支援前线抗战,成为杭州地区抗战的大后方。14年的抗战以及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太公堂地区有45位青年男女在从小所熟知的太公徐川山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下加入了新四军等革命队伍,参加了黄桥决战、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等著名战役。他们有的身受重伤,有的壮烈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太公庙及当地民众民俗活动较多。如每当七七庙会及大旱、大灾之时,以太公堂村为首,信众听令集会,抬着太公塑像,高举幡旗,敲锣打鼓,巡游村、庙、田野。届时,太公身穿绣花官服,台塑像出太公庙,列队出发。其队列有严格的排序,先行有神牌,上书“山川徐府”四个大字;其后为仪仗(由木制或锡制古代兵器十数件组成)、香炉、长柄大扇等。太公塑像坐木制高椅,由4-8位壮汉抬着行进。出巡沿途放铳响炮、鸣锣开道,中间杂以锣鼓班,男女老少捧香随行膜拜。路线则是沿着各村庄巡游。出巡沿街店铺也燃烛点香,布施财物。如有人冲撞出巡队伍,随行人员须将其赶走,宛若大官出巡。 目前,太公庙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七庙会。由于太公堂在余杭北乡三十六村当地颇具影响力,因此七七庙会几乎年年都会如期举行,当地民众也都如约而至,七七庙的规模也越办越大,异常热闹。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太公诞辰这一天,附近各乡镇的民众都来太公堂村参加庙会等各种民俗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七七庙会一般连续举行两天,太公堂村的村民全体投入庙会的服务工作,搭凉棚、摆桌子等。庙会的斋饭多达上百桌,是村子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参加庙会的民众也不会白吃斋饭,多寡不论都要捐点善款。太公堂则以庙会期间开出的斋席越多越是荣耀。庙会期间的每天晚上还有演出戏曲可供观赏。 
虽然,目前太公堂村及其周边地区早已放弃了污染严重的造纸产业,转而依靠农家乐、绿色农业为主的新型农村经济作为致富的手段,与徐川山信仰密切联系的造纸业已经与乡民的经济生活没有了密切联系,但太公庙所承载的徐川山奉献精神却仍然继续影响着当地的居民。在战争年代,这种奉献精神激励着当地民众为了国家的独立与解放抛洒青春与热血;在21世纪的和平年代,它也激励着本地群众立足岗位、传承弘扬奉献精神,积极投身推动新时代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这种新内容、新涵义也是太公堂徐川山信仰与相关民俗活动在新时代得以继续存在,并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关键原因所在,也将推动着太公庙文化与民俗进一步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