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庄庙,位于杭州市江干区笕桥街道艮山门外,接近杭州市火车东站,占地800平方,建筑面积400平方,有形似普通民居的两进六七间民房。庙外墙呈黄色,门口立有一对石狮,庙内有前后两座佛堂、七八个神龛,前堂自东向西一字排列,依次供奉的是麦庄菩萨、观音菩萨、玉帝、纯阳大仙、土地菩萨、地藏菩萨、阎罗大王等塑像。据记载,麦庄庙多次被毁,但现存永安桥(即麦庄桥)仍留有着宋代的历史印记。宋《咸淳临安志》93卷载:“麦庄桥,郑家园后,麦庄庙前。”此桥为单孔石拱桥,两边各三四级台阶,石条斑驳,石缝里长满藤蔓。麦庄庙桥东桥墩壁下端嵌有“明朝天启七年重修”的功德碑,西桥墩南壁上端已漫漶不清,但仍清晰可见宋人官像。


麦庄庙曾有铭碑记载:“麦庄庙始建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宋《咸淳临安志·寺观卷》曰:“麦庄庙,祀徽宗外戚赀义庄郑公兴裔耳。”麦庄庙初为“宋徽宗显肃郑皇后外家三世孙、武泰军节度使郑兴裔在其义庄(麦庄)里凿建的祭祀祠堂”,南宋庆元五年(1199)九月廿日,七十四岁的郑兴裔逝世,族人、乡民念其赀立义庄赡宗族,亦惠及村里,纷纷要求给予建庙纪念祭祀。于是,朝廷与郑家根据郑兴裔生前简朴自律的生活,尊重他节俭的风尚,不另行新建祠庙,将郑家祠堂改为祭祀忠肃公郑兴裔的庙。十月十五日正式开庙大祭,这一日就成了庙神日,一直延续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麦庄庙是艮山门外与白石庙、崇福寺齐名的三大施粥寺庙,多有乡里饥民聚集接取,延续了郑兴裔的义信之举。1992年,麦庄庙在原址上重建,建成了现在可见的后殿;2008年开展麦庄庙危旧房改造工程,主体前殿得以重新建成;2013年麦庄庙重现千年古庙往昔的华光,并成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2017年12月12日成为江干区正式挂牌的民间信仰点,并列入了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虽说时移世易,但麦庄庙却一直声名远播,郑兴裔“义信精神”一直被受其恩惠的百姓们记在心中。那么,郑兴裔为什么被称呼为“麦庄老爷”?这事还要从头说起。

郑兴裔是宋徽宗赵佶显肃郑皇后的三世外孙,祖父先辈均为宋代官员,他自己也是历事四朝(高、孝、光、宁宗),卒后赠太尉,可谓世代达官显赫。据《宋史·郑兴裔传》记载:“郑兴裔字光锡。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郑兴裔很小时,父母双亡,叔父郑藻把他抚养长大。郑藻打算分一部分家产给郑兴裔,时值宋室南迁,北方的难民和各地大批难民都云集于临安(今杭州),郑看到一同南渡来杭的族人衣食无着,生活十分凄苦,便同叔父商量,用给他的资产购买了600余亩地,建立了郑氏义庄,也就是从现今机场路中段的石陡门桥一直到花园兜的区域,既用于安顿流离失所的族人,也周济无家可归的饥民,成为了南宋时期全国最大的义庄。
《宋史·外戚传》也对此进行了记载:“郑兴裔早孤,叔父藻分以余赀。兴裔因宗族之流寓江南者多未得所,请以赀立义庄赡之。此麦庄及郑家园,盖其遗迹。园在当日颇大,杂艺桑麦果蔬,收其利,缮庄舍。盖藏以时,给赡宗族之余,或亦惠及村里。祠庙祀之设,当即由兹。”
郑兴裔在弄口建立义庄之前,临安农民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粟、黍、番薯等,因为北方人吃不惯稻米食物,所以郑兴裔命人在义庄种植大麦、小麦、蔬茹等农作物,在芒种麦穗成熟时,便见金光闪闪的麦浪,一望无垠。临安人以前没见过如此壮观的麦田,四乡八邻纷纷赶到义庄观赏麦景,于是后来改称“麦庄”。郑兴裔卒后,故以“麦庄老爷”供奉。“因在麦庄内,乡民俗呼麦庄庙,久之,前人将庙名亦改麦庄庙。”
郑兴裔一生为官清廉,心系民生,把祖上的余赀全部用于救助贫困人和资助教育,开设南宋两个最大的义庄,老百姓为了感谢他,还曾写过一块“义信天下”的匾赠送于他,将他的“义信精神”传颂天下。
据传说,义庄开始赈麦后,附近饥民得知消息都赶来排队,按大户一斗,小户半斗分发,没有一个饥民谎报家庭人数。一位来自茶花村的六旬陈姓老翁,身体虚弱,赶到弄口义庄时天已傍晚,赈麦已停。老翁在赈麦处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仆人见状急忙去禀报郑兴裔。郑兴裔叫仆人带上二斗小麦,亲自赶到赈麦处,将老翁扶起,并叫仆人把二斗小麦交给老翁。但得知老翁家住八里外的茶花村,且妻子久病瘫痪在床,儿子腿疾行走不便时,便叫仆人回家拿十来个馍,骑一匹马来送老翁回家!
郑兴裔不仅赈麦,在义庄里还收留了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曾收留一名丈夫早亡的孤儿寡母在义庄常住,并供养该儿子上私塾,成为当地考出去的第一个举人;绍兴十二年,姚斗门一户居民发生火灾,周边七户人家财物都被烧毁,郑兴裔得知后,将这些灾民全部安置到郑家园客堂暂住,并给准备了换洗的衣物、馍、零用钱等,并告诉他们:希望乡民忘记火灾,重振生活勇气,将来好了可报效国家。彼时,岳飞正在招兵抗金,在郑家园歇息的五位青年,因被郑家园的救助所感动,报名参加了岳家军北上抗金,以此报答郑的恩情。
郑兴裔还经常资助很多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念书。枸桔弄有一个丁家庵私塾,有个小孩因无钱交学费不得不辍学了,但他依然每天到教室外听老师讲课。一日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这名孩子依然去私塾听课,不慎落入水中,幸而被人所救。他睁开眼睛看见先生,就说:“先生,我要读书!”此事传到郑兴裔耳里,他特地去了丁家庵私塾,找到了这个孩子,勉励他要“默而知之,学而不厌”地尽情读书,励志冰蘗、图报国家,并为他交了两年学费。他还与学堂约定,以后凡有学生交不起学费不能上学,就由郑家园来承担学费。
关于郑兴裔持义守信的善行枚不胜举,受此文化熏陶的乡民也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以继承发扬义信文化。
麦庄庙的庙俗活动有春节、三月初一麦庄娘娘生日和十月十五日的麦庄老爷生日。在这三个庙俗节中,除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活动外,同时在麦庄庙施粥三天,十里八乡的民众都会赶来观看,场面非常热闹。最为热闹的还是麦庄老爷生日,俗称庙神节,人们会着宋人打扮抬阁游街,分赠麦粒,队伍喜气扬扬,犹如欢庆丰收一般。
抬阁赠麦,就是在麦庄老爷的神龛前挂上一斗麦子,在斗内装满麦子,在抬阁出游时,向前来膜拜的信众或观众,用“赐福钵(小木碗)”盛一小碗麦子分赠给民众。抬阁沿途共分赠七十四碗麦子,象征着麦庄老爷七十四岁的阳寿。当地有信俗,凡在麦庄老爷生日获赠的麦子,不会当粮食食用,而都是拿回去当种麦用。相传,将庙神节获得的麦子做麦种,播种后都能获得丰收入。如果是没有田地的穷人获得麦庄老爷的麦子,有钱人一定会出高价购买。所以,十月十五日麦庄老爷生日抬阁游街赠发麦子,一般只分赠给穷人,富人是不好意思去讨要的,富人只有高价向获赠麦子的穷人购买回去做麦种。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了义庄资助困难群众的精神。麦庄庙的庙神生日抬阁游街,因为一路向贫民分赠麦子,于是人们编了一句谚语“抬阁施义”,并成为街头巷尾传颂的话题。笕桥也因为有救助穷人的义庄存在,千百来一直被世人誉为“义信道德”之乡。
麦庄庙的抬阁在辰时初开始,出庙门穿过麦庄古桥,到三里亭以东、石陡门桥以西的金狮弄游街,然后向东沿走马塘路(今机场路北侧),翻过石陡门桥,在水月庵八步塘前折南返回麦庄庙,抬阁队伍约有半里之长。回到麦庄庙山门前放下轿阁(神龛),将麦庄老爷和娘娘神龛面向前,接受广众膜拜,并由德高望重之人宣读祭文。祭祀仪式结束后,将麦庄老爷和娘娘神龛抬回到庙殿神位。这是岁岁庙祭日的流程,而每十年为麦庄老爷的大祭日,路线则不相同,抬阁游街不去庙西的金狮弄,而往庙东2里外的构桔弄,场面更加热闹,伴有踩高脚或舞狮。
抬阁游街时,在前面引路的是八人组成的箫(唢呐)锣乐队,其后便是麦庄老爷的轿阁,两旁各有两位分麦人,其中一位专门选择受麦人,另一位分赠麦子。麦庄老爷后面是麦庄娘娘的神龛,娘娘神龛后面跟着八位和尚,一路诵念佛经;八位和尚后面是十二位身着宋服的六男六女,一路双手合十而行;宋装男女后面是不固定的信众。整个抬阁游街时间约一个半时辰,中午结束。信众一般自带干粮,作为中午用饭,也可食用庙里的施粥。
第二个盛大的活动是施粥赈糕点。当年义庄种植的麦子,一部分留给被义庄收留的穷人作为平常用的粮食,另一部分是在荒年荒月时施舍给逃难的贫困人。麦庄庙的食物施舍多数在固定的时日,如每年春节、两个庙神节以及夏日的麦子收割后,在麦庄庙施舍小粥、米粥、馒头和麦糕(南瓜饼)等糕点食品。数百年来,不管是兵荒马乱,还是灾害之年,或多或少都要制作食品向穷人进行施舍。
食品施舍时间最长的是春节。每年从十二月廿五开始至除夕日,大致要施舍五天,每天上下午各一个时辰,这是为了给家境贫寒过年有困难的人接济一点食物。所以麦庄庙春节施舍的食物,多数是馒头、麦糕等糕点,一般年份每人每次可领取三只馒头和三块麦糕,米麦粥则是当场领吃。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义庄的麦子粮食丰收,存粮充足,麦庄庙也是在除夕前五天进行食物施舍,但是上下午会各延长半个时辰,在最好的年景里每人可以取走五六只馒头和麦糕,甚至还可带些麦子回家过年食用其实。为了给前来领取施舍食物的贫困人过上一个愉快的好年,在这期间来庙里领取施舍食物的贫苦人,都能同时取走一幅春节门联。赠联善举很受穷人的欢迎,当地人把它称之为“麦庄庙的彩头联”。
南宋以前,杭州没有大面积种植麦子,粮食以水稻为主,因而当时杭州人食用的糕点也非常单调。南宋初年,在麦庄庙所在地“义庄”开始播种麦子,杭州播种麦子才获得扩大。有了麦子的种植,制作糕点的原料就有了,杭州的糕点从此也很快多了起来。杭州人有七月十二吃麦糕的习俗,而率先制作麦糕的就是南宋义庄(麦庄庙)。不过,当初叫麦饼,后在麦饼里掺和了南瓜,改称南瓜饼。《艮山杂志》的《东郊土物诗》有“南瓜饼”诗:“旨蓄谋御穷,阴瓜摘慌梗。剖刀和粉华,蜡色制成饼。翠釜蒸浮浮,冰盘叠整整。何事夸红绫,风味擅乡井。”
从南宋义庄建立起,麦庄庙的前身郑家孝思堂,年年做麦糕施舍穷苦人,笕桥也就成了中国麦糕制作技艺的发祥地,也是南宋糕点小吃文化的发祥地。麦庄庙(义庄)首创的水滑面制作方法(技艺),因滑软爽口味道好,成为当时风靡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著名小吃。后来,它的制作方法漂洋过海到了日本,现在是日本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民众,家家户户都要做也都会做的一道传统面食。

水滑面,是在绍兴廿六年(1156)中秋时期,由义庄首次制成的新式面条。郑兴裔与义庄人食用后感到特别爽口,然后对众人说此面爽口味美,皇宫里的面食都“未及如此”,应该给皇宫送些去让吴皇后尝尝义庄的水滑面。同时,也要给乡里人尝尝义庄这么美味的面条。于是,中秋节这一日,在郑家孝思堂(即后来的郑家祠堂麦庄庙)前摆摊施赠水滑面,前来品尝的乡亲络绎不绝,直到傍晚才收摊。麦庄庙设立后,每逢麦庄庙十年期庙节,都会烧制水滑面赠予乡亲尝吃。水滑面,后来也成为南宋皇宫唯一日常饮食的面食。
麦庄庙郑兴裔发扬的“义信文化”是文化记忆承载的载体, 通过庆典仪式、文化语言和身体文字予以传承传播。虽然抬阁、赠麦等庙俗活动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行为,但邻里间互相帮扶、团结互助的仪式理念至今仍在留传。这种尊老爱幼、邻里间的团结互助、村落间的和平友爱的社会文化理念是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在。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创新,将有利于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充分利用。不断创新的“义信文化”不仅使古时“枸桔弄邻里少有词讼争斗”发生,也成为笕桥一带街镇集市行贩商贾恪守的诚信行规,使得笕桥这些市镇数百年来生意经久不衰,成为城东商贸重镇。而在当下,江干区笕桥街道兴建义信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制作义信文化主题墙绘,把宣传义信文化的绘本、动画片等幼儿园和学校铺开,让“义信文化”成为一种文化资源,得以横向传递和纵向传承。因此,在转型时期的社区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将有利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