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你好,民族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共同富裕民族示范村——中门民族村

发布时间: 2022- 08- 12 09: 54 访问次数: 来源: 市民族宗教局民族处

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位于桐庐县西北部,距桐庐县城17.5公里。2005年由中门和潘龙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8亩、林地面积3455亩。全村现有12个生产组,331户农户,1036人,其中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9%。近年来,中门民族村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文明村、省兴林富民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数字”说话,富得更有成色。“只有口袋鼓起来,共富才有说服力”。始终把发展增收作为衡量标准,村集体从过去的“空心村”“负债村”到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以上,农民人均收入持续保持2位数的增长,从20800元增长至33692元。发展产业促增收。深化“一村一品”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黄金粽、茭白、油茶等产业,创新油茶套种旱粮、茭白套养甲鱼,不断提升亩均效益,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创收致富。创新机制促增收。成立桐庐县莪溪农业专业合作社,深化农产品仓储系统建设,完成油茶深加工基地建设和茭白基地建设,鼓励群众家门口就业,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探索资源入股、集体分红、共有物业等增收机制,推广“村集体+基地+农户”等运营模式,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5030”目标。打造品牌促增收。打响“畲味莪山”乡域品牌,借助5G网络全覆盖优势,开设线上直营店,搭建畲味直播间,对畲乡产品进行统一运营、推广和销售,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每年实现电商销售达2000万元。仅黄金粽单一品种,端午节销售超过50万只,带动妇女就业130余人。

2、生态美——墙绘.JPG

3、生产美——茭白合作社 (4).jpg

以“形象”说话,美得更有底色。积极回应对美好环境的期盼,不断满足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突出环境美。结合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对村内的建筑、绿化、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将莪溪边的景点串点成线,恢复莪溪八景,打造富有历史底蕴的莪溪绿道,打造“路顺、水清、花香、村美”,形成“前有良田,小桥流水,空气清新,环境洁净”的新时代样板村。突出风景美。以“享受农耕体验”为主题依托现有的茭白基地、和谐广场、黄金粽加工厂,创新农耕体验项目,展示中门大灯、龙灯、狮子、姚氏自转灯等非遗特色活动,形成一条畲寨精品游线。突出人文美。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持续巩固省级文明村创建成果,用好“固定服务日”“志愿服务队”“文明微积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深化“新村夜话”活动,不断提升村文明指数。打造乡村图书馆和畲乡健身房,不断丰富群众休闲文化生活。开展“最美家庭”“最美畲乡人”“和睦邻里”等评选,推动文化文明进网格进农户,让互帮互助、和睦邻里、团结友爱在村内蔚然成风。

黄金粽2.jpg

5、生活美——中心村建设 (3).jpg

以“群众”说话,和得更有主色。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守护,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共唱美好生活主旋律。问需于民,为民办事。村干部运用网格员力量共同深入到群众中去,在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矛盾纠纷等一系列问题中,与群众深入交流,并与群众一起到实地查看具体问题,听取群众心声,结合便民中心接待,记录群众诉求,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对村民反应的诉求,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村两委及时进行专题研究,第一时间回应村民的问题,有效解决群众诉求,真正把民生工程办好。连续15保持“无民族矛盾、无集体上访、无刑事案件”的良好局面。问计于民,群众做主。建立完善群众说事、庭院议事、项目评议等群众议事机制,畅通群众参与乡村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渠道,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真正让群众成为村级发展的主角。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大家评、民生实事大家定、新村夜话大家谈等共建载体,全面营造“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园自己管”的浓厚氛围。问效于民,群众满意。要以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建立群众评议监督机制,广开言路、尊重民意,实现“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让全村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中门民族村文化广场竹竿舞.jpg

中门民族村舞龙.jp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