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更楼红庙:关圣帝君义薄云天

发布时间: 2022- 08- 22 14: 42 访问次数: 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

二、更楼红庙:关圣帝君义薄云天

更楼红庙,坐落于建德市更楼街道更楼社区仁丰路红庙巷,占地近2000平米,建筑面积600余平米,因其庙宇四周呈褚红色而得名,大门前有一棵五、六个成年人才能环抱的古樟树。千百年来,不管红庙被重建多少次,每次供奉的主要神像都是关帝,被世世代代的民众视为更楼的保护神,保佑着更楼一方的平安。

相传,早在唐宋时期,先人为固地脉,聚财源,在更楼下街东北处建了一座水口庙,因其外墙均涂为红色,内塑红脸关公神像,故称之为红庙。《(民国)寿昌县志10卷》记载:“红庙,在县东一都一更楼镇,民国七年重建。供奉关帝并华光大帝诸神像,为该镇之保障。”上千年来,历经水、火及战乱之患,几度遭毁,几经重建,红庙过去的风采已难以考证。根据已故更楼籍作家诸葛教同志(原国家民俗风情顾问、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其遗存的文稿的记述:“明朝嘉靖年间,镇上商人和村民在下街建起一座规模巨大的关帝庙,门对更楼河,有两株大古樟。庙分三进,第一进两边各设厢房十余间,供香客小憩或住宿,庙门入口处搭有一戏台,供演出、集会用。戏台前是一块平坦的空宅地,可容纳一千多人。空宅门两边的厢房之上铺有走马楼,可供一、二百人坐着观看演出或聚会。中进是大雄宝殿,正中设关公龛,塑着威武的关公像,关平和周仓侍立两旁。左方的神龛塑着岳飞像,右方塑着伍子胥像。第三进供和尚住宿、烧炊之用。”

更楼红庙所供神像关帝,被尊为武圣、关圣帝君、荡魔真君和伏魔大帝,赫赫有名,威震华夏,成为供奉庙宇众多,儒、释、道共同尊敬的独一无二的神灵。关帝,即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关羽被称为“忠、义、仁、勇、智、信”的化身,是一位重信守诺、知恩图报、见义勇为的英雄。

忠:公元200年,下邳失陷,关公被困山上,被张辽以“三罪说”劝降后,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曹操百般拉拢利诱,关公“忠刘”之心坚如磐石。面对曹操派张辽的探问:“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公曰:“愿从于地下。”当关公寻得刘备下落后,便毅然封金挂印,不避千难万险,过关斩将,单骑护嫂千里寻兄去了。

义: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惨败,落荒而逃。在华容道被关公拦住去路。面对曹操讨饶,关公想起当日曹的许多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欲发心中不忍,于是放曹操和众将过去。关云长甘冒杀头之危险(已立军令状),私放曹操。“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仁:公元208年前后,关公攻打长沙与黄忠交战,黄忠马失前蹄掀跌在地。关公念其年迈,且“生平不斩落马之人”,随后释之。

勇:公元215年,东吴要求刘备归还荆州未果,鲁肃用计欲趁关羽赴会之时杀死他,关羽思索再三后单刀赴会。期间,关公和鲁肃斗智斗勇,威震江东英杰,并安然返回。

智:公元219年,樊城之战。庞德屯兵于山谷中,关公见山谷中隐屯军马,又遥见襄江水势湍急,遂差人堵住各处水口,待雨大水发,放水淹没樊城,随后不久,曹操七军尽没水中。由此看出,在关公充满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中,不仅武勇“绝伦”,而且富于谋略。

信:关公得知刘备下落后,即往相府拜辞曹操,曹操避而不见。后来关公将曹操所赠的金银等,一一封置于库中后出城,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聚义古城。关公曾明确表示,他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而对于曹操的恩义,则“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关公已成为信义的化身。

其实,自魏至唐,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至唐德宗时,始得祭典。从宋以后,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微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为“显灵义勇开安英济王”,至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使得关羽名声大震,成为了勇武和忠义的化身。明神宗先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满清,则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每年致祭,备加尊崇,由此关帝也具有了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过宝、庇护商贾等全能的“法力”,成为民间各行各业所祭拜的“万能神”。

更楼红庙所供的关帝,也有其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红庙未建以前,那里有一座小小的土地祠。有一年大旱,烈日当空,久旱无雨,寿昌江断流,干涸无水,土地龟裂,草木枯焦,黎民饿死病死甚多,幸存的人也是一个个肌黄骨瘦。民众纷纷来到土地庙前,求神赐雨,消灾祛病,但苍天依然晴空万里,丝云不挂。有一天,忽见一位白须童颜的老和尚漫游来到土地庙前,看见众多黎民百姓跪拜在地,一个个衣衫破烂,有的甚至昏倒在地,濒临死亡。老和尚见状,微闭双目,双手合十,仰望天空,口中念念有词,许久,老和尚忽然睁开双目,一边扶起黎民百姓,一边说:“放心吧!有救了,关公神已到上界天庭,去请雨师、风神、云伯了,三日以后必有大雨,旱情可解也!”说完,老和尚继续双手合十,口中念着“阿弥陀佛”,慢悠悠地云游而去。奄奄一息的黎民百姓听了老和尚的话,看着远去的老和尚,半信半疑,仰望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哪有下雨的迹象,众人唉声长叹,但愿老和尚说的是真的。

第二天仍然是万里无云,第三天上午太阳一出来,就像火球一样,晴空万里,天空闷热异常,没有一丝风。不想午时一过,霎时间,天空乌云密布,东南风一阵紧接一阵,一声巨雷,一道红光闪过,顷刻间,雷电交加,大雨如注,大雨足足下了三个时辰,一直下得那山间田野有水流淌,寿昌江碧波荡漾。以后五日一场小雨,十日一场大雨,真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到处五谷丰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这样的好年景连续了好几年。民众为感谢关公神爷的神灵,为保更楼一方的平安,众百姓开始商酌,在原来的土地祠上筹建一座关帝庙,庙里塑关公神像。于是方园百里的黎民百姓纷纷筹资,踊跃捐批庙料,争先助以粗工缮匠,此庙历经数年方始建成,整座庙宇四周之墙均涂刷成褚红色(使用一种天然石粉,价廉且不易褪色),其时,香火鼎盛,故曰红庙。历史上每当遇到大旱之年,更楼方圆几十里的黎民百姓都会汇聚在这里,在红庙广场上搭起祈雨台,举行隆重的求雨仪式。民国23年,百日大旱,红庙求雨活动中,一位陆姓壮汉在烈日高温下,献上“龙水”后倒地身亡,其情可歌可泣。

更楼红庙的兴建发展与更楼的时代息息脉搏相关。更楼,古名高街,又名竹园,地处寿昌江下游,是寿昌江流域的大镇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商人们在这里起市兴街,他们供奉关公帝,信奉“忠、义、信、智、仁、勇”的品质,在红庙组织发起了“龙灯会”,每年元宵前后,都要在红庙举行“扶乱头”“迎龙灯”,《(民国)寿昌县志10卷》上说:“更楼……傍溪而市,贸易颇旺,有警察分驻所驻此,以资镇慑县东之大镇也。”更楼镇经济发达,生活在这里的乡民讲仁义、尚和合,被改名为“仁丰”。清末民初之际,红庙开始担负起兴办学堂的使命,教化乡民子弟读书识理,初为启育国民学校,后改为仁丰乡中心国民学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生增多,红庙容纳不下,学校搬移他处。这期间,培养了一批对党对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才,如原浙江省江山水泥厂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余来夫同志,原沈阳军区大校、沈阳军区空军医院主任军医、辽宁省五一奖章获得者吴笑云同志,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多次荣获国家、国际科技进步奖的滕台鸿同志,原铁道部中铁十八局项目长、高级工程师、两次参与国家核导弹测试工作的汪舜生同志,原浙江省电力局劳动模范邵北老同志等,他们的儿童时代都曾在红庙接受启蒙教育。

抗战时期,上海政法学院附中流亡到更楼,在红庙宣传抗日。解放初期,这里是农民协会的办公场所,斗地主、分田地、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村民大会等重要活动均在这里召开。20世纪50年代,红庙也是更楼乡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儿童团、更楼中心俱乐部等组织的主要活动场所,他们组织一支支文化宣传队,以红庙为阵地,放幻灯、自编自演戏剧、快板,说说唱唱,深受群众的欢迎。到了20世纪60年代,红庙前厅戏台被拆,成了新安江人民公社更楼管理区的仓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楼原大殿内重建戏台,重塑关公、华光等神像,前厅改造为老年活动中心。

2015年更楼红庙成为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018年,更楼街道对红庙进行了改造修葺完善,更楼红庙已成为当地重要民俗活动的举办地。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更楼红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吸引了方圆百里居民的参与;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红庙向村民、路人施舍长寿面、长寿羹;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向周边乡民、游客施舍腊八粥。除了民俗节日外,红庙也成为村民的“文化礼堂”,村民分自发成立了戏剧乐队、清唱班,一些乐器爱好者、戏迷汇聚在这里,自筹资金,购置锣鼓、乐器,一边演奏一边唱,自娱自乐。除了传统的婺剧、越剧曲目,他们也会自编自唱一些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新节目,如“五水共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唱价值观”等等。一些爱好文艺的中老年,在这里组织秧歌队、花棍队、腰鼓队,跳起了筷子舞,其乐融融,崇德向善,文明健康的乡情越来越浓了,成为新时代更楼广大民众情感寄托之地,文化血脉乡风文明的传承地。

人们对神灵的崇拜祭祀,既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又是一种欣赏、一种对美的追求。更楼红庙中的关帝,所传达的“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品质,被世世代代乡民所怀念、传承、发扬,他承载着现实人们的希望和寄托,成为乡民社会联系、亲情认证以及公共生活的精神纽带。它不仅蕴涵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面貌,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个村庄、城镇历史文化的过去和延续。可以说,更楼红庙见证了更楼的兴衰、起伏,传承了更楼的民间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更楼的家国记忆,承载着更楼人一代又一代的乡愁,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弘扬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