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奉口庙:独头菩萨舍生取义

发布时间: 2022- 09- 22 14: 16 访问次数: 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

奉口庙,也被称为实相庵,又因“独头菩萨”闻名遐迩,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独头菩萨庙”。奉口庙地处余杭区仁和街道奉口陡门东侧,背靠西险大塘,相传建于唐朝鼎盛时期,旧时曾有东、西两座山门,中间是庙台,过道地是三开间大殿,也叫龙廷,大殿后面隔二个小天井又见三间殿屋(土地堂),东西两侧两排厢房,总占地二亩多。历史上,奉口庙历经多次毁坏重建,村民多次自发集资进行重修。现如今,大殿上方供奉着两尊菩萨,一尊菩萨青脸,顶盔披甲,双手执两锤,这就是独头菩萨,正名东平王。还有一尊菩萨白脸,也是顶盔披甲,叫千胜将军。此外还供奉观音、猛将菩萨、地藏王、弥勒佛、释迦牟尼佛陀(药师佛)、福禄寿喜财五星菩萨、土地神等16余尊神像。

奉口原名凤口,因为东苕溪东岸上纤埠至永泰地形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奉口正是凤凰的嘴巴突出于东苕溪中低头喝水,因此把这块地叫做“凤口”。东苕溪位于杭州西北,杭嘉湖上游,处于浙西山区与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系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是水势险要之地。经历代修建整治,形成南湖、北湖和东苕溪右岸西险大塘。自汉、唐始,历代曾相继修筑堤塘涵闸湖,堤防为防御洪水侵袭,建涵闸为放水灌溉之用,筑湖为分杀洪水。到了宋代,奉口因交通要津而商贸兴旺、人烟稠密,到了南宋淳祐六年(1179),为贯通东苕溪和大运河之间的水上运输通道,也为溪东岸的万顷农田灌溉需求,朝廷在奉口建造陡门方便放水灌溉和船只通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奉口陡门。因此,奉口庙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大都围绕着奉口陡门而传遍四野,构成了乡民的集体记忆。

奉口关于菩萨舍生取义的故事十分详细、精彩。传说,奉口陡门大修,朝廷派一文一武两位官员前来督工。文官姓董,三十来岁年纪有微须,而皮肤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据说还是位水利专家。武将姓谦,五大三粗,力气蛮大。两人督工认真负责,不但指导民工垒石填泥,并且亲自动手挑土担石。因为雨期将至,所以日夜施工,要抢在雨期前把陡门修好。不料,天不照应,连日大暴雨,苕溪水大涨。大雨引发天目山山洪暴发,大股洪流沿溪而来,一夜之间就到了奉口。这时陡门因为抢修正好要合拢,大家七手八脚用长杆挖钩钩住闸机两头,一块一块地沿着陡门两边石框的石槽下去,突然洪水到了,一下子没过了闸板,冲进内河,哪里还来得及叠草界墙挡洪水。眼看洪水像一头猛兽漫过闸板,大家吓得站在岸上发呆,董大人大叫一声:“呆看干什么,快放闸板。”但是闸板压在水面上就是下不去。只见董大人纵身一跳,站在闸板中间,用手脚拼命往下压,闸板总算下去了,但是董大人却重心不稳,被浪头卷下内河,就不见了身影。可是一块闸板还不够高不能挡住洪水,只听谦将军大喊一声:“放闸板!”他也纵身一跳,站在闸板中间,手脚并用,把闸板压住,洪水终于被挡在陡门外。可是,一个大浪卷来,把不识水性的谦将军也冲得跌进内河,再也没有爬起来,为奉口和苕溪东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奉口人为纪念这一文一武以身作则的官员,建起奉口庙供奉他们,文官因为姓董又为苕溪东岸的平安而献身,“董”和“东”同音就称他“东平王”,武官因为姓谦,和“千”同音,武将总想打胜仗,他在奉口和洪水打仗也打胜了,所以叫他千胜将军。

另有一传说,是关于“独头”菩萨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奉口的村人想要在堤塘中间筑陡门,可是筑陡门比筑堤要难得多,要先在陡门的地基上打下一根根粗粗的松木桩,把地基做实。地硬木头粗,两个汉子面对面挥动石头打桩,半个钟头木桩只下去了三四寸,十几个人轮流打桩,打到日头正中,饥肠辘,也打不下一根木桩。这时堤塘上远远地大步跑来一个大汉,丈八身材,腰圆膀粗,不时地抬头看看天,撒开两只大脚板叭喳叭喳跑得飞快。看见这里有许多人就停下脚步,看看这些人在做什么,一看,他哈哈大笑说:“介许多人连一根木桩也打不下去。”众人一看这个大汉讥笑他们就来了气说:“你来试试看。”大汉说:“我肚子饿了,让我吃饱了,我来帮你们打桩。”大家说:“塘上摆着的饭菜,你尽管吃。”大汉一手提起一只饭篮,把篮里的饭统统倒进了嘴里,唧叭唧叭吃下了肚,又拿起一只照样吃光,一口气把堤塘上几十只饭篮统统倒进了肚子。接着,又把菜篮打开,把一碗一碗的菜篮倒肚子里,不到半个时辰,把几十人的饭菜全部吃完了,颗粒不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只见大汉拍拍肚子说:“吃饱了,吃饱了!”就跑下堤来拿起一根木桩,往泥地上一戳,手掌扳住木头用力往下压,这根木桩就一尺一尺地钻到地下去了,再沿到塘上拿起一个木桩,往泥地上一戳,用脚踏住木桩头,一发力,把木桩二尺二尺地踏进地去了,就这样手压脚踏不到两时辰,所有木桩全都打好了。夜风起来了,眼看太阳要落西山,大汉向天一看,大叫不好:“我是来追太阳的,从东海一直追到这里,你们叫我打桩,害得我耽误时辰。太阳落山,追不牢了。”大家一听笑弯了腰。这个人神经搭牢,是个“独头”,太阳怎么追得着?这时,突然溪对面的山岙里发出一声巨响,惊天动地。一大股水从山里喷薄而出,冲进苕溪,带动苕溪水翻。大家发生喊:“不好了,快保大塘缺口。”因为造陡门,大塘已被掘开一个一丈宽的缺口,如果大水冲入缺口,缺口越冲越宽,不仅奉口村被洪水冲没,东面的万亩良田也都会被水淹了,可是几十个人根本无法阻挡山洪。这时大汉飞快地从大塘之上拔起几株大松树扔进缺口,想拦住洪水,可是大树一下水就被冲走了。大汉一看没有另外的办法,就抱起俩株大树跳进急流之中,将大松树横在缺口上(两端靠着堤塘),挡住了洪水。第二天天亮了山洪退尽,人们看见大汉站立在缺口中间,双手紧紧抱住两株大松树,人已经死了。人们才知道是大汉抱树跳入水中堵住了缺口,被淹死也不放手,保住了奉口村。村人把大汉的遗体抬上岸放在堤塘上等着他的家人来认领,不想天气热,太阳猛,尸体发臭了,臭了三天,熏得奉口村家家关紧门窗。到了第四天,怪事出现了,臭气没有了,全村人闻到了一阵阵香气,而且这香气是从堤塘上飘过来的。大家跑到堤塘上发现,这股香气是从大汉尸体上一阵一阵散发开来的,而且大汉的眼睛也睁开了,脸色红润了,香气飘了三天,周边十里方圆都闻到了香味。来塘上看奇事的人人山人海。不知是哪位长辈说了一句:“这大汉转世做菩萨了,是我们奉口的洪福啊!”大家都跪倒在地,拜菩萨显灵,拯救全村。接着就凑钱凑材料,在陡门旁为大汉造了座小庙、塑了像供奉起来。因为不知道这大汉的来历,只知道是个追太阳的“独头”,菩萨就被叫做“独头菩萨”,庙宇当然就叫“独头菩萨庙”了,并且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为独头菩萨庙庙会。

“独头菩萨”因会医治人间的“独”病,名气极大,远在溪对岸的德清和远在桐乡、嘉兴、湖州等地的家有患“独”病的“独头”,都会带了病人,摇着船,来庙里点烛烧香求独头菩萨医治。医治“独”病也有一个套路,病人家属先要兜集一百户人家的米,做成圆子,蒸熟,船一到奉口陡门,就把圆子抛向岸上独头菩萨庙前的人群,随后上岸进庙,一路走一路抛,进庙到神座前,摆上供品,点旺蜡烛。病人和家属执香跪拜,求菩萨医治病人,许上心愿。行礼结束后,庙祝将一只粪桶套在病人头上,粪桶上挂着一串百子鞭炮,点燃后赶病人出庙,病人自然吓得三脚两步地快跑。庙祝事先安排人在船埠头,握住跳板头,等病人踏上跳板走到中间,突然将跳板扳侧,病人就落水里了。随后马上将病人捞起,扶上跳板,再侧转跳板,病人再度落水,再度将其捞起,这样反复几次,病人吓得哇哇大叫,这就是表示神智有些清楚了,回家休养几天,神志就会清爽起来。偶然有几个“独头”被医治好,便被四处宣扬,奉口独头菩萨医治独头很灵验的说法也就越传越神、越传越广了。

现如今,虽然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头菩萨治“独头”已是过往传说,但奉口庙始终是周边村民过年过节祈福祝愿的场所,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东平王、千胜将军纪念日的庙会依然热闹非凡。庙会当天,周边乡民相聚于此,祈福祝愿,影响颇广。

庙会的队伍经过严密的统一安排。领队的是木臂鬼,脸上涂黑,身穿武士衣,手里拿着二条木制的手臂,左右横略,其目的是把道路让宽,好等菩萨的到来。接着是二面大沙锣(又称狂锣)并行前进,二人前后抬一面,后面的人手持大锣锤,二锣交叉敲响,“哐、哐”声音宏大、鸣锣开道。紧跟沙锣后面的是仪仗队,十多人手拿胜旗、长幡、宝盖等,旗大多是“百脚旗”(形如蜈蚣);旗手后是四块硬牌,硬牌正面写着“回避肃静”。紧随其后的是,在一阵阵鼓乐吹打声中的主角们,每八人抬着东平王菩萨、千胜将军、关帝菩萨,同时每位菩萨旁边都各有一人高举“金顶黄凉伞”,近三十人队伍浩浩荡荡走在队列中。三殿菩萨后面紧跟着各个民间舞蹈,有龙灯、狮子灯、高头竹马灯、滚灯。接着是一班10岁左右儿童组成的拜香队、臂香队、向心灯队等。除了路上,沿河还依次行驶着划龙船、拳船等船只。这长长的队伍,从奉口实厢庵出发,到达第一站獐山观音堂门前稍歇,等候的人们在菩萨面前烧香点烛,和尚道士做起佛事,各个表演队就地表演一番后,各家各户纷纷送上红包,之后鞭炮齐鸣、长冲高发。之后,队伍分别经过獐山猛将桥的猛将庙、华墅桥、上千埠等接风台,每次都重复第一站的流程,最后再回到奉口实廂庵门表演一番。整支队伍迎会路程三十多里,走完一圈已至下午五时,众人把三殿菩萨送还原神台,收拾好各种物件,共同吃一顿散福宴后再散班。

奉口庙庙会的表演队融入了地方传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一是拜香队,这支队伍由8-12个男孩组成,一路上琴鼓、笙箫、管笛、唢呐、琵琶、三弦等乐器伴奏而行。男孩们头戴紫金冠,上穿对襟衣,下着白罗裙,脚蹬绣花鞋,颈套银杏圈,胸前一只小凳上放小木鱼、小金钟和经书。他们右手敲木鱼,左手敲小钟,口唱拜香调,“路头经”是主题曲,其内容是:“一拜天地盖灾瘟,二拜日月光文明,三拜爹娘养育恩,四拜南海观世音.....”等仟赞。二是臂香队。臂香有二种——单臂和双臂,凡扮这行当的人都是在菩萨面前许过愿,到庙会时还愿的。他们头包皱纱,身穿短袖衫,黑裤白腰带,手平肩,绑在雕刻精细的龙头木架上,肩下挂着几个大小不同的锡制香炉,小的有一二斤,大的十多斤,其中有几只用钢钩扎在手臂的皮肉上,据传说:诚心者被扎不痛不出血。三是肉心灯队。肉心灯就是用竹片扎一个与人一样高大的笼子,外面挂满用硬纸剪的众位佛像,扮演者站在笼子内,用小铜钩连线扎在全身各处,实际上主要扎在头上皱纱上,从外面看上去好像扎在皮肤上,因此称肉心灯。还有其他龙灯、高头竹马、滚灯、摇大红船、划龙船、十八般武艺(拳灯)等等表演,展现了奉口村民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民间表演艺术。

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德,数千年来,沧海巨变,乡民对前人以民为本、舍生取义的事迹和精神从不曾遗忘,而是以各种民间习俗被一代一代所记忆、传承和歌颂。这些民间习俗,通过对“神”信仰与崇拜,反映了后代人对前人所付出的艰难险阻的肯定和尊重;也通过自身对这种恩德的报答言行,展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充分体现,由此乡民的道德文化得以在感恩和回报两种情感中升华、内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