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娘娘庙又名撒沙夫人庙、半山庙,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半山娘娘”的人物原型为倪姓女子,因其逝后显迹护国助阵有功,敕封为“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庙宇因之得名。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年轻的倪姑娘在皋亭山(半山)一带躲避战乱。康熙《仁和县志》载:“半山娘娘庙在皋亭山,相传为宋烈女避兵于此。值夜他妇皆投宿村舍,女独不去,为毒蛇啮死。”乾隆《杭州府志》曰:“神世居仁和,裔出倪氏,时值金兵,神尚属闺女,避乱郊野,饥寒迫切,狼狈而殒。”也就是说,在皋亭山躲避战乱的倪姑娘,不料竟遭遇意外而身亡。至于倪姑娘身亡的具体原因?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大致有毒蛇啮死、疥癞而殒、饥寒而殒、自尽而亡等说法。
那么,出身平民,生前又没有立下卓著功绩的倪姑娘为何能在逝后立庙塑像,得享香火近千年呢?明嘉靖少保,邑人胡世宁在《撒沙夫人庙记》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北宋末年,金兵长驱直逐,康王赵构奔逸南下。两军决战前夜,康王忽然梦见一位女性神仙,对其言:“王但前,吾当助阵。”康王连忙追询对方是“何山何神”?女神答复自己姓倪。次日,两军接战之际,忽然狂风大作,大风扬起沙尘,往北向猛吹。金军被沙石迷住了眼睛,宋兵则趁机杀入对方阵中,斩俘无数。此役兀术大败北遁,宋金从此分江而治,“宋中兴实肇于此”。高宗皇帝即位之后,不忘倪氏昔日助阵之功,首崇祀典,立庙塑像,庙乃始成。

虽然倪姑娘敕封为“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发生在南宋时期,但是相关内容并未出现在宋元文献之中,只是散见于明清地方志,又大多引用胡世宁《撒沙夫人庙记》内容。因此,倪姑娘敕封记录和半山娘娘庙历史传承的真实性难免不引起了后人们的质疑。比如,民国《杭州府志》就提出半山娘娘最初人物原型并不是倪姑娘,而是另有其人。南宋咸淳《临安志》中提到半山七娘子庙,但是并未言及半山娘娘庙,“半山七娘子庙,在皋亭半山,旧传崇善王妹也。”崇善王为东晋仕人陈顼,逝后葬於皋亭山,梁大同二年封为兴善王,后改封为崇善王,南宋绍兴十九年赐额“灵惠庙”,淳祐十二年封慈佑福善昭应公。半山七娘子是陈顼之妹,随兄并祀于皋亭山,因此就有了半山七娘子庙。随着时间流逝,半山七娘子逐渐为世人所遗忘,后来在半山七娘子信仰基础上形成半山娘娘信仰,“岂即是一庙,流传久而致异欤?”
明清时期,半山娘娘庙虽然几经损毁、重建,但是香火仍然繁盛。明崇祯山东右参议,邑人翁汝进在《重建碑记》之中描写了明朝末年半山娘娘庙的热闹场面:“半山娘娘之庙,慈灵显赫,奔走远近,香火最盛。若三春时和景熙,则城乡夫妇相携瞻礼,毂击肩摩,联袂成帷,挥汗成雨,殿庭无托足地。”每逢五月初一娘娘诞辰,西湖及城河诸道龙舟悉至娘娘庙内朝礼,登高远眺,舟楫来往如飞,洵为巨观。
抗日战争期间,半山娘娘庙遭到彻底损毁。倪氏后人倪根生回忆,“1943年以前的娘娘庙,香火木佬佬旺”,“那个时候的娘娘庙,占地面积不大,是照南宋庙宇的布局建造,分为前大殿和后大殿,有三根方形大石柱(现在石柱的基部还在山上遗存,就是现在立遗址碑的那块地方),红漆木头,黑瓦片,说不上富丽堂皇但也算得上有气派。娘娘塑像是用香樟木雕刻的。香樟木可以防蛀,是木材中的上品。”

殿堂损毁之后,周边村民们在原址上“以竹代柱,草棚代瓦”搭建一间简易草舍,供奉泥塑半山娘娘,香火得以延续。1990年,由倪氏后人倪洪校牵头,倪氏后裔们募资在遗址前重建半山娘娘庙。在后期几经增修的情况下,半山娘娘庙形成现在的格局。前有“娘娘殿”,后有“观音殿”,另在西侧、南侧设有厢房数间。

杭嘉湖一带流传着众多有关半山娘娘的故事。相传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南逃,先是逃到宁波,兀术带兵紧追不舍,突围后经海路入上塘河至涌泉院(今龙居寺)。因叛徒泄密,大批金兵重围涌泉院,赵构只身一人,翻墙西逃至皋亭山西南坡,不慎落马,此时身边一个保驾的人都没有了。山穷水尽之时,山上迎面走来一个农家姑娘,身上背着大竹篓,正在扒松毛,这就是倪家闺女。倪姑娘看见一年轻人喊救命,顾不得细问,忙叫赵构躲在竹篓内,捧起松毛盖在竹篓上,跑到路口,拿起竹耙,耙得满天尘土,使金兵以为有宋兵救驾,不敢轻举妄动。赵构脱险了,可倪姑娘却被兀术杀害,早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年仅十五岁。
半山娘娘不仅智勇双全,护国退敌,还是桑蚕生产保护神。民间相传,倪姑娘自幼聪慧,饲猫护蚕,蚕花兴旺,家业安康。娘娘逝后,庙内时常出现七彩神猫,倪家先辈闲暇时就用半山山土和自家挖出的井水,手工捏出一只只泥猫,放在庙里牌位上。来自杭嘉湖进香的蚕农们在祭拜半山娘娘后,会把半山泥猫请回家,放在蚕匾或蚕架上,老鼠从此逃无影踪,蚕桑获得丰收。因此,百姓们都把半山泥猫当作一种吉祥物,希望能消灾祛邪,家业丰足。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申报》报导了一则“半山金龙船”的故事。每年五月初一到初十,半山娘娘庙会期间都会举办龙舟赛会。有一年龙舟盛会特别热闹,杭城百姓纷纷前往观看。有好奇之人数了数一共有十八艘龙舟前来参加赛会,其中有一艘特别引人注目,船身旗光闪闪、色彩夺人,正与其它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可是,到了中午靠岸吃饭的时候,细数之下竟然只有十七艘龙舟。下午龙舟赛继续进行,江面上再次出现了十八艘龙舟。有熟水性的土人,趁机跳入水中,游向光彩异常之船,想上前询问对方是何来历。不过,刚靠到龙舟跟前,拖住一只划桨,龙船却突然不见了踪影。诧异之余,土人发现手上抓靠的船桨竟是由赤金打造。此时,再次点数,水面只剩下十七艘船,百姓们才知道原来消失之船是金龙船。

历史上,半山娘娘庙会包括二月初八的桑秧节,三月初三的蚕花节,五月初一的娘娘诞生日三个会期,每个会期都要持续三天以上,其中尤以五月初一的娘娘诞生日最为热闹壮观,城河龙舟悉至,乡民争相入庙,殿堂无立足之处。民国时期,半山娘娘庙遭到损毁,庙会也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庙宇重建之后,庙会才开始恢复举办。现今,每逢半山娘娘诞辰,都会有众多江浙沪等地香客前来进香,祈求国泰民安,年丰人寿。
近年来,半山娘娘庙挖掘传统节日资源,举办了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在传承、保护、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半山立夏节”就是由半山娘娘庙管理小组和皋亭文化研究会(设于半山娘娘庙内)发起,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渐确立的一个民俗节日。早在2007年,倪氏后人和文史爱好者们,就自发地组织举办了民间半山立夏活动。2009年,“半山立夏习俗”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2年,首届“半山立夏节”由拱墅区人民政府主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组成部分的“半山立夏习俗”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半山民间一直以来有“鼓乐送春”“迎夏祈福”的民俗传统。在传统社会,立夏当天,半山山头“五毒”的大蠹旗开路,燃着香烛的灯笼直接从持灯者的皮肉中穿过,又称“肉钉灯”。一路走来,锣鼓喧闹,旗帜高扬,香灯袅袅,浩浩荡荡,围观者众,寓意着驱除晦气和蛇虫毒物,保佑家人喜乐安康。现今,半山立夏节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恢复了“送春迎夏”古礼仪式,还创造性地将立夏跑山、半山运动嘉年华、定向赛等现代生活因素加入到传统节日之中,让传统习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受各年龄段人群热烈追捧的节日庆典。
“半山立夏节”内容丰富多彩,设置有吃乌米饭、称人、采摘蚕豆、烧“野米饭”等多项民俗活动,让前来的游客们有机会近距离体验半山立夏老牌节目。

吃“乌米饭”:立夏这天,半山一带不少人家会忙着做乌米饭,这是用一种名叫“乌饭叶”的野生灌木叶子浸出的汁液煮米饭做成的。立夏日吃乌米饭,夏天不容易中暑,而且可以避免蚊虫叮咬,保一夏平安。

“称人”:是立夏节的保留节目之一。立夏称人有很多讲究:第一,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第二,称的斤数若是九,就必须在加上一斤,因为九是尽头数,不吉利。据说在立夏称重会带来福气,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采摘蚕豆、烧“野米饭”:这是孩子们专属的习俗,立夏当日,儿童少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半山上的蚕豆、竹笋任其采掘,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

“半山立夏节”还在半山娘娘庙内设置非遗集市,邀请半山泥猫、天竺筷、打草鞋、手工编珠、剪纸、小热昏等各种非遗项目现场摆摊展示。在诸多非遗项目中,小小的半山泥猫,可是渊源悠久,吸引了几百年的粉丝。清代《杭俗遗风》中记录了颇受追捧的半山泥猫:“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若去者,无不遍载泥猫而回,亦一时之胜会也。”

但是,半山娘娘庙遭到损毁之后,半山泥猫也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失传了六十余年。直到2002年,皋亭文化研究会开始研究恢复半山泥猫传统制作工艺。很幸运,研究会在无锡博物馆找到了一只当年留存下来的泥猫。经过反复研究,查阅史料记载,把原来的特色、工艺点点滴滴梳理出来,又专门请无锡惠山泥人厂的师傅帮忙加工,半山泥猫才得以复原。近年来,地方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探索泥猫活化项目,进一步宣传展示半山泥猫,并完成对泥猫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链造活化,实现文化保护和传承。目前,半山泥猫已经注册了商标,有了非遗传承人,还培养了一位“90后”的接班人。
在传统社会,半山娘娘信仰宣扬年轻的倪姑娘集忠贞于一身,“娘娘於未䈂弱质颠连颜死,宁弃草莽,守志不移,其贞节既凛凛於生前,而忠魂复国更显扬於殁。”当前,半山娘娘庙从文化研究入手,组建历史文化小组,成立皋亭文化研究会,挖掘半山娘娘信仰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在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民间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半山娘娘庙特别注重发掘传统信仰的现代价值,一方面,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将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赋予传统信仰以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