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王庙,又称西文潮王庙,坐落于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西文社区积福里23号,具体在东新河与庙桥港河交汇处西岸。庙宇占地规模550余平米、建筑243平米。西文社区是2003年杭州市第二批撤村建居的社区,社区居民传统信仰习俗浓厚,潮王庙目前也是居住于此及附近社区的居民老人去世上庙、过年祭祀等民间信仰活动的唯一场所。

根据当地老人们回忆,西文潮王庙旧址坐落于西文车与桑树湾两个自然村之间的西湖漾河南岸(现东新路与西文街交叉口西南位置),庙的北面和东面是河,庙宇占地面积约有7亩,坐北朝南。庙前东侧河边有一棵三人合抱的槠树,其果实煮熟后可以食用,中间已经空洞,可容纳二人,根据树龄推算,有二百多年。庙分为三进,前面是戏台,然后是大殿和后殿,东西二侧是禅房,庙内大小菩萨基本齐全,香火旺盛,烟雾缭绕,建造年代已无法考证,潮王庙解放初最后一任住持是昌志大师。古潮王庙是民间信仰之活动场所,也是村民仰慕平民英雄、希望得到潮王保佑的佛教信仰活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潮王庙先是改建为潮王庙小学,后又改建为生产队仓库,上世纪80年代初被国有企业征地而部分拆除。

现潮王庙于2016年改建完成,系经民宗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奉庙内供奉仍以潮王老爷和潮王娘娘为主,村民自发捐款塑造菩萨金身,并添置铜香炉、铜宝鼎、焚经炉等物品,部分村民作为志愿者自愿参加潮王庙的管理和善事活动的组织开展。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潮王老爷、潮王娘娘、观音菩萨的生日为开放日,向西文社区和周边居民开放。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是潮王庙最热闹的,附近的居民纷纷前来进香,辞旧岁、迎新年,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健康快乐。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间信仰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其产生演变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因此也就有了“近山者拜山神、近水者拜水神”的普遍现象。西文潮王庙所供奉之神既为潮王,当然与潮水有关。历史上,杭嘉宁绍四府沿杭州湾、钱塘江的地区,曾饱受潮水之害。唐代以来,当地老百姓就不断修筑海塘以抵御钱塘潮的侵袭,但直至清代,当地仍时有大批人畜、田园土地被潮水卷走。由于对潮水的恐惧,地方百姓中很早就产生了潮神崇拜现象。然而,自古钱塘江筑堤修堰或疏浚西湖都是杭州地方官的政事,这些潮神主要由当地历史上曾为修筑江堤和保护民生做出重要贡献的官方人物转变而来。见诸史料,其中最早的应当算是春秋时期的吴国谋臣伍子胥和越国谋士文种, 也就是说沿钱塘江一带对潮神伍子胥、文种的崇拜大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史料载,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后,抛尸江上,而“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由于伍子胥含冤而自杀,死后又被弃尸,是一位典型的悲剧性人物,当地人敬畏伍子胥,于是就把钱塘江汹涌的潮水当作伍子胥死后冤魂发怒所致。《吴越春秋》则载:“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文种是伍子胥生前的劲敌,深受越人爱戴,死后也被奉为潮神,《吴越春秋》载“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葬七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但是,我们注意到,西文潮王庙所供奉之潮神,既非伍子胥、文种,也不是其他的地方官员,而是一位平头百姓(也有说是一名普通的筑堤工人,即潮工;还是说可能是),其人姓石名瑰。传说,因唐朝长庆年间,钱塘江沿线“江涛为患”,石瑰用尽自家的财产“筑堤扞潮死于海”,死后屡显灵异,官吏上报,结果被唐朝皇帝封为“潮王”,此后便有了西文潮王庙以及其它多座潮王庙,此外还建有潮王桥、潮王路等,专门奉祀或纪念这位被神化了的民间捍潮英雄。
西湖传说:石瑰捐资筑钱塘(摘编)
唐大中年间,钱塘县令李子列在钱塘江边构筑捍海塘以来,因潮水汹涌日夜冲击,至五代时,钱江堤塘已有多处坍塌,常有人畜被卷入江中丧命。杭州城内有个名叫石瑰的员外,面对潮水肆虐、毁人家园、吞噬生命,心痛不已,决议出资修筑钱江堤塘。
石瑰自费修堤塘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杭州府衙,杭州府尹当然也知道钱塘江堤塘损毁、潮水肆虐的事,也曾计划修筑,但由于这些年时局混乱战争不断,库房早已空虚,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听说民间有人出资修筑堤塘,又何乐而不为?他当即封了石瑰一个修塘总管的职位,并派去了工程技术人员,帮助石瑰和乡民们用“石屯木桩法”开始筑塘。可是钱江潮涌潮有如排山倒海一般,破坏力非常巨大,往往是打下的木桩及筑起的石头还没来得及加固,就被江潮无情地冲走了,这样筑了冲,冲了筑,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影响了筑堤的进度,对此连官府派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无能为力。石瑰忧心忡忡,后通过观察打渔人用鱼网网鱼和农村老婆婆用箩筐装番薯中得到灵感,发明了“竹笼石塘”堤塘修筑法,有效解决了“石屯木桩法”筑塘的难题。
随着修塘工程的顺利进展,很快就只剩下了最后的约半里路长的一段堤塘,但这也是最难修筑的一段。因为其他地方的堤塘修好后,涌潮的冲击力就都集中到了这一缺口段,所以这是一场攻坚战。有人告诉石瑰,按照以往修塘的风俗,到了最后时刻,必须要有人祭江,堤坝才能合龙,也就是说,这时候必须要牺牲一个人,让这个人在水中镇住堤塘的基础,大堤才可筑成。石瑰听了摇摇头说:“我们修塘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使潮水危害到人的生命,现在却要用人去祭江,那不是违背了我修塘的初衷了吗?此事万万不可。”但祭江的事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而且据说每一次都绝对灵验,如果没人祭江,堤塘就别想合龙。石瑰心想:“我到这里来,原本就是决心为筑堤牺牲生命的,看来老天是在遂我的愿啊。” 说完又仰天大笑了一声,纵身跳入了滚滚的江潮中。
众乡民见石瑰竟然亲自以身祭江,无不悲痛万分,大声呼唤着石瑰的名字,但回答他们的只有震耳欲聋的江涛声。众人含着眼泪喊道:“乡亲们,大家加紧筑堤,莫要辜负了石公的一片心意啊!”说来也怪,石瑰以身祭江后,潮水果然不像此前那么凶猛了,堤塘也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顺利合拢。
钱塘江北岸的人民为了纪念石瑰,在现在的江干区域内曾建立过多座祭祀他的寺庙,如在彭埠镇东约三里的石瑰庙、九堡镇北部的石王庙,还有其他诸如东石王庙、西石王庙等……

又一说,相传两百多年前的西文村一带农田地势较低,遇到水灾经常是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非常艰辛,村民们都希望能有一位神灵来保佑,使农作物能旱涝保收、年年有收益,让他们能摆脱饥贫,安居乐业。在大家的合议之下,遂决定将从前为治理钱塘江潮而献身的潮王请回村里立庙祭祀。一方面,希望村民通过经常的朝拜,感动潮王,获得护佑,最终战胜灾害;另一方面,也可以此来表达对潮王为民献身、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品格的仰慕之情,并希冀以此激励后人能以潮王石瑰为榜样,竭力保护百姓、造福民生。当时,建庙所用资费、土地主要由西文村与桑树湾二个自然村的大户捐助,其余一切劳工诸事务均由村民自发自愿义务投入。

运河古桥之救民献身记潮王
潮王桥,宋时有此桥名。现桥位于潮王路,跨京杭运河。潮王是一个人,叫石瑰,生于唐朝长庆三年(823)。当时杭城钱塘江江水汹涌,经常风怒湍急,严重危害沿江百姓的安全。石瑰挺身而出,不分寒暑奋力筑堤,最终死在潮水中。后来,有感于石瑰的精神,朝廷封石瑰为潮王。据民间传说,这个潮王是个好潮王,在宋时,潮王还显过灵,搭救过落水的百姓。所以潮王在民间有很高的威信。从小住在运河边的老人说,老桥位于现今河东路上距离长板巷约10米处,单孔圆拱,两边各有20多级台阶。抗日战争时,德胜桥上的亭子被拆到潮王桥上,农闲时,很多农民喜欢坐在亭下抽旱烟。
现在的这座桥建成于1994年,桥长414米,桥宽30米,为钢筋砼三跨连续箱梁。2005年的潮王桥整治方案中,潮王桥也是其中一个修整的对象。潮王桥整治工程包括装饰整治、桥梁加固整治、绿化景观施工等。在整体上,设计者融入潮王神雕塑、潮王传说和潮王桥记,反映潮王奋力筑堤、阻止水势、不畏艰险的历史。设计者选用珍珠白的花岗石作为这座桥栏杆的主要石材,这种石材比普通的青石高一倍的价格,但在视觉效果上却非常好。设计者希望借这种石材体现坚忍和大气的精神,体现唐代厚重、大气与华丽的艺术风格。
桥下还有一组潮王青铜雕像。这四座潮王雕像位于潮王桥下的桥墩旁,有的仿佛骑着鲤鱼前来看潮护航,有的手持鱼叉、怒目圆睁,力克潮水。当有大船从运河隆隆驶过,掀起的水浪拍过“潮王”的大足,栩栩如生。桥下的亲水设计让人更易接受这个桥下空间,而刻有蚕、丝、帛字样的钱币形护栏设计通透而安全,和运河结合得更紧密。
还有研究者指出,当初的西文潮王庙也叫石姥庙,仿佛这潮王是位女性。不过也未必,因为潮王庙不止一座,有的就不叫石姥庙而称石公庙,这潮王又成了男性了。也许,称男称女,和人们的某种微妙心理有关吧。史载,西文潮王庙旁边,另有一座昭化寺,为吴越王建,明代毁而复建,清代乾隆还来昭化寺祭拜过,后来毁于火而成为小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踪迹全无了。
当今的潮王庙,既作为当地百姓开展祭祀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还是人们纪念平民英雄石瑰和弘扬传承为民护民、舍生取义、义勇顽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如潮王虔信者所说,潮王是村民们仰慕的平民英雄,离我们很近,一旦村民和村里有大灾难,竭其所能、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己为民,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做人的楷模、做事的榜样,如果村里大家都有他这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感,村子就会更加团结、集体会更有力量,社会治理各方面工作就会做的更加到位,每家每户也会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而通过潮王庙这个场所和信仰的纽带,人们不仅祭拜潮王、也祭祀祖先,可以唤起根植于内心的对村落和宗族绵延艰辛历程的回想,赓续优秀人文传统,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潮王庙认真落实民间信仰事务规范化管理各项要求,坚持“民间信仰工作就是基层群众工作的理念”,把握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庙信仰场所是广大乡村民众情感寄托心灵归属地和乡村道德文化传统传承地的价值取向,着力提升潮王庙的建设管理水平和相关信俗活动的文化品位,推动了潮王信仰与时俱进的创造转化。比如,按照规范化要求加强潮王庙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和场所管理队伍建设,落实巡查制度,提升了场所的活动管理、财务管理、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为广大信众提供安定、和谐的民间信仰活动环境;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反邪教宣传,引导潮王庙信仰活动与现代乡风文明建设相适应,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促进村民之间和谐友爱的信俗活动,增进了居民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打造社区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以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