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石庙位于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庙凸头的富春江边,相传始建于北宋时期,明万历年间《许氏家谱》中有明确地点标记,清朝时期又经过了多次重修扩建,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富阳区级文保单位。越石庙整体布局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由前殿、戏台、厢楼、天井、正殿组成,占地339.3余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五架梁,明间设戏台。天井为正方形,两侧厢楼牛腿雕有人物图案。正殿面阔三间,五架梁,庙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柱子除两旁为木头柱子外,中间部位则采用方形的青石板材柱子。庙外山墙嵌有清嘉庆、道光间石碑四通,记述了越石庙历次捐资重修情况。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东梓关村以白墙黛瓦的“新杭派民居”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网红村”里的越石庙则承载着江边小镇几百年来的历史记忆,不仅是村落内的信仰场所,也是东梓关不可或缺的文化景点。 
民间相传“越石庙”为了纪念镇守东梓关而牺牲的越国“石将军”。不过,这种说法找不到切确的历史依据。其实,越石庙的修筑与许氏先祖许彧有着密切的关系。越石庙原名开口土地庙,庙内供奉的土地公公便是东梓关许氏始迁祖许彧。根据庙宇碑志记载: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东梓关村许之芳为代表的许氏族人和邻近乡民,在现今庙凸头的位置上建造了越石庙。道光六年(1826年),在许廷询等人的筹划下,开始扩展越石庙,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神灵塑像。道光十七年(1838年),庙内增设戏台和看台等,庙宇得以较大规模的修缮和整改。改建时把木柱子换成了石柱,并镌刻何冶甫撰写的一联与其上。联云“东有作西有成秋报又春祈嘉惠贻以君子谷,梓亦恭桑亦敬南村兼北舍安居保此硕人薖。”而最后镌刻的时候,这副对联又略作修改,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民亦劳止秋报又春祈嘉惠贻以君子谷,神之格思南村兼北舍安居保此硕人薖。”大约是考虑了石柱的长度与字数多寡的关系,为了刻字后石柱对联的美观才作的修改。硕人薖(音,kē)典出《诗经·卫风·考槃》意指有德行的人心胸宽大。楹联大意是指人们春天祈福劳作,秋天收到了回报,东梓关是个好地方,有德行的人在此安居乐业。光绪年间,许家族人许君林集资重修越石庙,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四旧时越石庙内神像被毁,庙宇也被移作他用,曾经作为东图粮站办公的地方,粮站搬迁后又变成加工稻麦的东梓加工厂。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恢复为庙,当地村民陆续请进了土地、观音等一众神像,土神庙变成了神佛共奉的庙宇。另据庙内简介:感念太平天国时期左宗棠、蒋益澧对富阳的贡献,村民们在越石庙配殿为两位将军塑像祭祀。 
据《许氏宗谱》中《许氏源流记》载:“许本姜姓,出自尧四狱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文叔于许,以续太岳之嗣。周以国为氏,地在颖以许昌县。后附楚,楚迁于叶县,又迁于白羽(注:今河南西峡),传及始祖许明(公元885-975)者,仕为吴越相国,隐富春屠山之里,遂家焉。公当舍宅为寺,迁于居第之东凤凰山下,结庐而居。邑志云大雄寺,在屠山,唐长庆三年建,旧系吴越相国许明舍宅为寺,由此入居屠山不复白羽矣。再传迁祖彧者,母孙氏喜鲜食,故徒居桐洲。桐江水东注,过孝子许彧故庐,旋又徒居东梓而不复屠山矣。”根据这一史料,许氏家族来自河南许昌县,后迁叶县和白羽。到始祖许明时,弃仕途,隐居到屠山(东图下图山村西山岙)。传至许明以下第四世许彧时(约公年970年),只因母亲喜欢吃鱼,先是带母迁至东梓对面桐洲岛;后有再迁至东梓庙凸头东侧定居。这样算来,东梓许氏家族定居东梓已有将近一千一百年的历史了。 这里说的许彧,就是庙宇里的“土地公公”了。为了喜欢吃江鲜的母亲,许彧先是从住着的山上经常下山赶至江边采集鱼腥;后来为了采鱼方便,就干脆把家安在江边,后又因房屋地势低洼,易受洪水侵扰,又把住房迁到地势较高的“东梓庙凸头”。许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母亲逝后,许彧就在母亲坟头搭建简陋草舍守孝三年。许彧的拳拳孝心让乡邻倍感敬佩,许氏族人们为了纪念他,为其立庙祭祀,并尊奉其为“土地公公”。 
越石庙内的戏台保存完好,台前石柱子刻有一副对联:“皇唐新曲谱、优孟古衣冠”。据东梓关老一辈所言,越石庙建成后,百里范围内的越剧“嘀嗒班”都会来东梓关演戏。特别到民国以后,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王文娟的老师竺素娥及王笑笑等,常带班来东梓关。早晨在越石庙前晨练,晚上在越石庙里演出,一呆就是半旬一月。一班接一班的戏班子演出,长达数月,演出盛况空前。 除越石庙外,“许氏宗祠”也会经常上演各种戏剧。因为那里戏台高大,场面开阔,更容易发挥演员的水平。解放初期,东梓关村民自发组建“东梓民主越剧团”,团部设在许氏宗祠。那时,东梓关人自绘布景、自制道具,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日寇暴行记》,在全富阳公演中荣获一等奖,受到省文化馆的表彰。“文革”一结束,东梓人又成立了“文化俱乐部”,重新组建剧团演样板戏。当时《红灯记》和《三月三》两剧目曾一度演遍富、桐两县方圆几十里乡村,受到观众高度赞誉和评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原班人马曾受邀来东梓关义演;而在平时,富阳、桐庐、诸暨等县级剧团也常来东梓关演出和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作为东梓关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配套工程,东梓关村对越石庙进行了整体修缮,使其成为一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为了挖掘场所文化内涵,推进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提升建设,越石庙内专门设置了“东梓关宗教文化馆”,展示一些村内老宅遗留下来的宗教小物件,或是私人收藏的各类菩萨塑像。现在的越石庙已不仅是一处乡民们祭拜神明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也成为一座村民们守住乡愁的乡村博物馆,更是一个外来游客了解东梓关村落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