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周宣灵王殿:德孝濡润助和谐

发布时间: 2023- 07- 03 18: 16 访问次数: 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

周宣灵王殿,南宋时为纪念孝子周雄而建,今坐落于富阳区渌渚镇六渚村的方家坞口西南面,新近修建于1989年,庙宇坐北朝南,占地近400平方米,三开间大殿供奉着周宣灵王。溯源周宣灵王殿的历史,纵有800余年,俗称周王庙、太太殿,旧时也称辅德庙、周雄庙、周孝子祠等,名称不同或与民众崇奉的神明德行、神格变化以及信众所处阶层差异和地缘亲疏等有关。据《新登县志》载:新登县城南十里渌渚,有“太太殿”。宋立大孝坊,气象恢弘,声闻遐迩。后由于战乱兵灾或人为损毁,渌渚“太太殿”屡毁屡建。据可考资料和地方百姓回忆,周宣王殿曾至少三次被毁灭:一是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复建;二是抗战时期毁于日军战火(有资料载“日寇焚庙昼夜”),抗战胜利后复建;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过程中被视为“旧风俗”而被摧毁,直至改革开放后,“民心痛周雄之事迹不传”起议再建周雄庙,名“周宣灵王殿”。

图片1.png

周宣灵王殿所祀之神--周雄(又称“周孝子”),经地方史志专家考证确有其人,对于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和神职功能等亦有比较充分的查证,尽管其依据多为传说故事,并不能称之为史实,但确已为地方百姓所广泛认同,迄今在钱塘江一线广泛流承,或编入地方知识读本和乡土教材读物,一直广为民众传诵,成为当地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比如,《渌渚·历代人杰篇》就有对周雄的专题书写:

图片2.png

南宋大孝子周雄

周雄(公元1188年-1211年),字仲伟,南宋新城县(今富阳区)渌渚人,出生于村中小商户家庭,自幼便施孝礼,特别是遇到父母生病、身体欠安时,总是急得“面无笑容、茶饭不思、甚至涕泪交流”,并独揽家务、提茶端汤,熬煎药物,不让病中的父母操心,深受乡人的赞颂。

由于父亲早逝,为了孝养病母及抚养幼弟,周雄稍年长便开始外出金华、衢州经商赚钱。当时陆路交通不便,靠人肩挑担和木筏竹筏水运,渌渚村依水临江,航道畅行,从渌渚埠顺流下行直通富春江。周雄将在上游采购到的土特产用竹筏运至渌渚集结,通过富春江运往金华、兰溪、衢州等地销售,再购回当地的各种货物转销于新登、渌渚及周边各地,每次往返长则半年、短则一月。周雄每每外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母亲。

宋宁宗嘉定三年的春节刚过,周雄安顿好老母亲外出经商,临别又叮嘱母亲:注意寒热饥饱、多多休养、生活不可过俭。出行木船行至安徽婺源时,周雄突感心惊肉跳,想到出发时母亲风寒刚愈,恐有心绞病复发,于是弃告别同行、弃船上岸,日夜兼程驰归。到家果然见母亲病发卧床,奄奄一息。周雄见状嚎啕大哭,就在堂前点起香烛对天叩拜,祷告天公,愿减自己年寿来增母寿。

图片3.png

嘉定四年四月,周雄告别母亲下衢经商,突闻家乡来信,得知母亲病重弥留,痛哭欲绝,决计连夜轻舟返乡。即将离开衢县境内的时候,天空一下子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浪排山倒海似的扑向周雄驾行的木船。倾刻间,木船被风浪掀翻,周雄落水罹难。周雄孝行感天动地,加之日常行善乡里、凛然大义,沿线民众包括常山草寇也来祭祀。据旧志和周孝子祠碑文记载:“周雄及显而为神,寨寨有祠,祁门水旱疫疠,祷则随应。”“三衢常山强寇披猖,独不犯境。乃后,所在疫而祷,虎害而祷,旱而祷,火灾而祷,辄应”;“新山之祠有井曰安乐泉,民病求饮,活万计”;“嘉庆十六年,旱。民祷于神,果大雨,岁以有秋(收)。嘉庆二十年秋,旱,疫。民大恐,号于神曰‘必福我’!翌日,果大雷雨。暑消,疫而已。”......后来,周雄的显灵传说越来越多,民众盛赞周雄神灵保境佑民,神功显赫。......

图片4.png

因应周雄孝道典范,又为民众所推崇、神绩显赫,屡受敕封赐额,并入祀典、享官祭。据地方文献载,历史上对周雄不平凡的孝道事迹和显灵护佑保境安民神迹,有宋、元、明、清四朝六位皇帝,十一次圣旨封赠。主要包括:

宋端午二年 封翊应将军

嘉熙元年 威助忠烈大将军

淳佑四年 封翊应侯

宝佑二年 赐辅德庙额

宝佑五年 赐封助顺侯

咸淳七年 封正烈侯

咸淳十年 封广灵侯

元大德二年 封广平侯

明朝加封显灵王

清雍正三年 封运德海潮王

道光三年 封显佑春秋官

据一些民俗史家考证,周雄由人而圣而神,且庙食经久不缀,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周雄由普通平民赐封为神。周雄原本是一个普通平民,但他的为人处事故事,不仅在家乡相传不衰,而且在省内外均有许多的灵验传说,受到广泛重视;第二,周雄从神加封为大孝子。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江南民间信奉的“五通神”信仰逐渐弱化,统治当局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在各地开展打击淫祠活动,当时在衢州境内的周王庙也受到冲击,后来在当地民众极力反对下,周王庙才得到地方当局的保护。明天启年间(1621—1627),江南各地纷纷将原先的周王庙改成周孝子庙。三是,从大孝子加封为“运德海潮王”。据民间传说,周雄除了孝行之外,对治病、治蝗、抗暴、救灾、捕虎、除恶等方面都卓有功绩,他常沿钱塘江至衢江等地行善,最后意外落水身亡,民众认为他死后也定能保护一方水土平安。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万安知县撰写的《稗史汇编》中记载,周雄孝子的灵异事迹,已经向钱塘江航运方向转化。到了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朝廷加封周雄为“运德海潮王”,从此周雄神被祀为钱塘江的江神。而作为钱塘江江神的周雄神,其主要职责是护佑钱塘江上游的航运安全。

图片5.png

庙因神而兴。多重神格的出现,使得周雄信仰的传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心。据朱海滨先生考证,民国以前在原新登县境内,设有周王庙9座;明清时期周雄庙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苏4省9府24个县,建有周王庙68座。抗日战争以前,渌渚周王庙规模很大,并建有戏台,当时庙里有全副祭祀鸾驾128件,每年三月三、重阳节,四乡八邻都要到周王庙朝拜周显灵王(老百姓俗称太太菩萨),祭祀以后要抬着周王菩萨外出巡祀,周王庙内还要做三天三夜做戏文。清代居住在钱塘江上的特殊居民—“九姓渔民”尤其信仰周宣灵王,每条船上都供奉着这位“保护神“的画像,认为他是专司风雨之神,其法力无边。直至今日,周雄信仰在我国东南地区浙、苏、皖、闽四省仍然颇具影响。

图片6.png

如今,渌渚周宣灵王殿历久而弥新,周雄信仰在富阳渌渚大地上愈植愈深,已经生发形成周雄信仰文化群。包括:打造形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子祭”,渌渚镇入选全国的优秀孝道文化基地,渌渚镇还建立了孝子湾文化公园、周雄纪念馆,渌渚镇六渚村已建成民俗文化村;等等。周雄信仰文化群最显著、最根本的精神价值是重塑孝道,最核心的使命是弘扬孝道,其最根本的目标是以孝治村促和谐。

今年70岁的李仁贤先生,是渌渚镇六渚村孝子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是挖掘周雄孝文化的发起人之一。对于周雄孝子文化传承与地方社会和谐的关系深有感触。他说,曾经有一个时期,民间孝道文化被丧失殆尽,不赡养老人、不肖子孙拳打脚踢老人成家常便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曾经当了二十年的调解主任,处理的民间纠纷基本与不讲孝道有关。现在,周宣灵王殿、孝子湾文化公园、周雄纪念馆和孝子祭活动等多位一体,已经成为人们全面感受周雄的至孝魅力、领略孝文化的恒久风采和传播孝道文化的大课堂,极大地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农村的和谐,也促进孝道文化的与时俱进。

图片7.png

以周雄孝信仰的传承转化创新为纽带,推进孝道的广泛弘扬、深入人心,激励了地方社会的人才成长、促进了地方社会公序良俗,也极大地彰显了周雄信仰的当代意义,提升了周宣灵王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因此,周宣灵王殿于2017年成功申报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民间信仰场所。更值得一提的是,富阳区渌渚镇以此为契机,充分汲取发挥周雄孝信仰和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延伸民间民俗服务领域,打造“孝善平安工作法”,构建孝善治理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实践“孝善治理”渌渚模式,成为民间信仰内涵挖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近年来,渌渚镇六渚村行孝崇孝蔚然成风,“善行义举”的典型人物不断涌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先后入选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省善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优秀信俗文化助力乡村良善治理的独特优势和效果正在不断显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