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相庙坐落于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三塘社区三塘人家西侧的上塘河游步道旁,庙宇规模不大,占地面积220余平米、建筑面积不足100平米,但古朴雅致,与“石相亭”和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既作为三塘社区居民日常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和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也已构成城市社区自然人文景观的一部分。据社区民众介绍,目前看到的石相庙为村居城市化的产物,是原上塘河一域农村征迁居民入住城市安置房后,于2013年,经由原村居经合社讨论商定易址新建的,现属于城市社区中的民间信仰场所。石相庙旧址位于原塘河口,今三塘人家5-6幢之间的西侧、上塘河的东岸区域。旧时的石相庙进香祈福者络绎不绝、几度扩建,庙宇建筑及庭院占地近五亩,座向朝南,门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如一尊大华盖般地遮雨蔽日,深受香客和村民的喜爱。庙宇分前殿和后殿,大小菩萨基本齐全。后人因其始建年代久远,多称之为石相古庙,然具体建筑年代几乎无从查考。

石相庙供奉的主神是传说中的人物石义(又有称“实意”,有表其为人真心实意的意思),当地老百姓都视之为“菩萨”,习惯称“石义菩萨”。在上河塘一带生活的历代百姓,都把石义看作是行善积德、除暴安良的平民英雄,并且石义天生具有极高的神性,能保佑当地平平安安、风调雨顺、逢凶化吉。随着石义信仰的扩散,以石义为主人公和正面形象的传说故事不断的被演绎出来,并得以广泛迅速地传播,其中所表达的善恶终有报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世代相袭,人们也借此积极倡导是非分明、好坏有别、善恶有报良好民风,使石义信仰及其传说故事成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和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见义勇为、弘善抑恶社会氛围的重要精神力量,持续推动善恶有报的信念在当地落地生根,守护着社会秩序的底线。

在几乎所有关于石义的传说故事中,都离不开一个叫王恩的人,一说石义与王恩是落难之交、结拜兄弟;一说石义与王恩是师生关系。其中反映的主题都是石义为人真心实意、乐善好施,终得好报;王恩为虚伪狡诈、忘恩负义,终得恶报。故事宣扬的主题主调积极健康,与人们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高度契合,颇为普通百姓所喜欢,也因此迄今一直是民间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文本。在此,摘编两篇传说故事如下:
民间传说一:石相庙传说
石义(实义)的家,坐落在一个风景如画,美丽的小河旁。石义自小心地善良,而与其患难之交的结拜兄弟却为人邪恶。一日他俩身背刀剑路经钱塘,见天空黑云笼罩,众人大声哭叫,追赶一位被蛇妖缠住的姑娘。石义见状,立马拉弓射箭,一箭射中了蛇妖的眼睛,顿时天空落下大滴污血,同时掉下一只绣花鞋。蛇妖受伤后,掳着姑娘遁逃而去。石义捡起乡花鞋,揣入怀中,二话没说,就自告奋勇去救姑娘;而王恩听说被蛇妖掳走的姑娘是官家之女高蔼霞小姐,便跟随石义相助。他俩沿着蛇妖流下的血迹,一直追到今西湖留下镇小和山一带蛇妖藏身的洞穴。石义吩咐王恩守洞口,自己则奋不顾身冲入洞穴救出小姐,再返身去斩杀蛇妖。岂知王恩见高家小姐貌美如花,又是官家之女,就见色忘义,起了歹心,搬石堵死洞穴,之后背起昏迷中的高小姐去高家邀功,高老爷为了答谢救命之恩,就把女儿许配给了王恩。

再说石义,经过和蛇妖殊死搏斗,最终斩杀了蛇妖,自己也是伤痕累累、精疲力尽。当他发现洞口已被堵死,再无力气推石而出,忍饥挨饿,被困洞穴数日。俗话说:“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正当石义困在洞中奄奄一息之时,一只穿山甲钻开了洞穴,救了石义的性命。当石义驮着疲惫的身躯,来到高家归还高小组的乡花鞋,正逢王恩和高家小姐拜堂成亲。当真正的救命出现在高家小姐面前时,高家小姐恍然大悟,冷静下来理清头绪后,向父母及众人道 出了石义才是她的真正救命恩人的实情......
后边的事也就不用多说了。石义娶了漂亮的高家小姐。后来当地百姓得知石义还曾经是王恩的救命恩人,而这个王恩,却以怨报德,都纷纷唾弃他。王恩实在是在这里呆不下去了,只好流浪到别处去了。他沦为了乞丐。过了不久,王恩就客死在他乡乞讨的路上,最后落得,暴尸荒野、没得善终的下场。而石义,自从当上了高家的女婿,夫妻恩爱、行善积德,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直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石义年老寿终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以各种形式颂扬他的仗义和功德,并纷纷募捐,建造起了一座祠庙,取名石相庙,并以石义的化身,专门打造了一尊菩萨,摆放在石相庙的前殿,供人拜祭和供奉,自然而然,人们也就将这尊菩萨称为“石义菩萨”了。
民间传说二:王恩背石义,忘恩背义
王恩出生于穷苦家庭,少时给财东家放牛,听到旁边书堂传来的郎朗读书,不禁有些好奇,走近一看,大户人家的孩子正在跟着老师学《三字经》,极为羡慕,但又为家里穷供不起自己读书而难过。但这念书的声音不停地钻进他的耳朵里,让他心痒痒的,就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每天走到书堂边,把耳朵趴在墙上,听老师教书。
时间一长,王恩的“奇怪”举动让老师石义发现了,他走出课堂,和声细语的问:“你为啥把头抵在墙上呢?”
王恩很难为情地说“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可我家没钱,交不起束修。请您千万别责骂我,我下次不敢了。”王恩面有愧色,一五一十地说出了实情。
石义觉得稀奇,第一次有人偷听他讲课。“那你把你听下的给我说一下!”
王恩就把偷听下的课流利地背了出来。石义一听,大为震惊,那些纨绔子弟学了几天的内容,在他这里居然偷听都被得如此滚瓜烂熟。这孩子假以时日培养,必然能成大器。顿时起了爱才之心。
“你叫啥名字?”石义问。
“我叫王恩。”
石义点了点头,说:“我给你一个主意,从今天起,我每月给你八升粮家用,让你安心学习。当然你也不交学费了,只要每日能完成我布置的作业即可!”
王恩一听,连忙跪在地上:“老师,我给你磕头,将来我不忘你的大恩大德!”
王恩急忙回家绐母亲一说,母亲一听对王恩说:“娃呀,你是遇到好人了呀,从此以后,你跟着老师好好学,学不好老师不打,我打,学好了不求你报答妈,只希望你做了大官,别忘记你师父是谁!”
王恩连点头,从此就到学堂里跟着石义学习,由于勤奋好学,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
王恩去了京城,从此音信全无。直到一年后,有人才将他在京城当官的事传到到乡里。
王恩他娘气得直哆嗦,指着北边骂:“这是忘恩了,他登朝了这满世界都知道,可他给我们连一点信都没。”
“忤逆不孝呀,我带你去见他!”老师石义也气得够呛,连连跺脚后悔教出这么一个连亲妈都不认的畜生。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王恩被点为钦差,体察民情,恰好途经老家。听说他要路过这里,王恩的母亲早早就在路边等候多时,一看见八抬大轿过来,就冲了过去死死抓住轿担不放。
王恩勃然大怒,大叫:“没有王法,哪里来的悍妇刁民竟然敢摸我的轿担,给我拉下去,斩!”
他娘大声说:“王恩,要斩我可以,你是我儿,但这是你老师。你当了大官为什么不报答老师,你良心何在!”
没等他娘把话说完,王恩大叫:“大胆,竟然敢冒充我母、我师,都给我斩了。”
他娘说:“王恩,你说我不是你娘,我俩打个赌,如果我输了,你斩我;如果我赢了,天收你!”
见周围人越来越多,王恩不得不答应,他娘当着大家说:“除了我没人知道,你大腿后侧有一暗痣,你好好看看有没有?”
王恩不信邪,差人一鉴,果然有一颗红痣,顿时哑口无言。而此时天空也骤然变色,天雷滚滚,一道闪电正劈中了王恩的轿子,当场毙命。
这就是王恩背石义,传到如今就传成了“忘恩背义”。

这样一些扬善惩恶的故事,既通俗明了,又合乎“天意”,合乎百姓的道德诉求,让人喜闻乐见,其中内涵的价值理念与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乡风培育以及社会良善治理不谋而合,这也是石义信仰和石义传说在直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的原因。新建的石相庙,鲜明的弘扬“扬善抑恶”价值理念,并与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塑造和治理体系建设紧密融合,有利地促进了石义信仰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和其它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使得弘善抑恶的优秀道德传统更加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同时也不断演生出新的表达方式和实践载体,在维系乡情、增进团结,以及促进当地居民由传统农村社区生活方式向城市社区生活方式转型中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