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圣庙,又名玉泉寺,坐落于玉华山麓,距建德市新叶村西北约半公里。新叶村背靠玉华山,是一处有着8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越,迄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据地方文献资料,五圣庙的建造时间大约在宋室南渡(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之后,但早于新叶村叶氏先祖的迁入时间,由原来住在玉华山麓一带毗邻密居的许多小村落,如白、罗、宋、夏、许、应、翁、吴、尚、陈、汪、徐、唐、胡、洪、黄、童、张等共十八族共建(俗称“十八造”),为诸族聚集协商增进共识之中心,庙宇正殿供奉关公,或有暗寓众族“同心结义”之义。另据叶氏族谱,这里的叶氏祖先叫叶坤,是从寿昌入赘到这里的舅舅家,舅舅姓夏。后来夏氏外迁,叶坤的后人恢复叶姓。叶氏人丁兴旺,在这里开枝散叶,至今已传了30多代,现全村3900多人中,有95%的人都姓叶。而古村称 “新叶”,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取万象更新之意,改叫的村名,辖原十八族居住区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氏聚居村,因背靠玉华山,被称作玉华叶氏。
再说五圣庙,对于庙名“五圣”所指,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旧中国南方乡村中供奉的凶神“五显灵公”(又称“五通神”);另一说是指关公、胡公、吕祖、如来、观音。究竟是指哪“五圣”,尚无确切可考之依据。但从目前庙宇所供神灵情况看:庙里主要供奉五座神灵,包括中间正殿为协天大帝关公,左右为“白山大帝”和“周宣灵王”,别外二圣是送子观音和吕洞宾,陪祀的是朱雀和玄武。与上述二种说法都有差,但更接近第二种说法,或是在历史的变迁和历次庙宇修葺中,由于历代王朝宗教政策的调整和村民信仰诉求的变化,而对所奉之神灵做了相应调整之故。

据村里老人说,当年五圣庙寺宇恢宏,灯火长明,香烟缭绕,晨钟暮鼓,经声朗朗,有僧众百余。庙前红围墙内有一隋柏,参天入云。树冠郁郁葱葱如华盖,树枝盘曲似苍龙。高二丈有余,主干要三人牵手合抱方可勉强相接,实为罕见之柏树。整个庙宇背山面水,后倚玉华大山,面临玉泉小溪,溪上除两座人工石板桥外,往下30米还有一座数吨重的独块巨石“释桥”架在溪上,相传是仙人用茅草绳系来架就。桥的半中还可以看出草绳系的痕迹,过桥有一口“释塘”,约两亩许。这桥和塘的取名原由都出自僧家。从前,寺前有一条小溪,每当山洪暴发,溪流湍急,阻隔了村人的往来,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传说脸上好心的游方和尚,力大无穷,为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特意从大慈岩山上用二根稻草绳捆絷了一方一圆两块很大的岩石欣赏 挑下山来,到了溪流很急的玉泉寺边,在那小山谷口歇下担子,双手抓起长条石搁在小溪上作为石桥,因为是和尚挑来的,所以大家叫“释桥”。一代又一代的白下叶人每天往来石桥,谁也不知道这桥已经有多少个年头,只晓得石桥中央有一道明显的稻草梱过的痕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和尚搭好桥,见功德圆满心里的高兴劲别提了,屁颠屁颠又到别处化缘去了,把那块大圆石遗忘在山谷口,圆石没有得到师傅的发话,只有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等,这一等就是几百上千年。由于圆石象古代的量器--斛,人们就把它叫释斛,小山口便叫释斛口。从此可想像到当年众僧人上山劈柴,临溪汲水,下塘洗濯的盛况。元初,先祖克诚公邀请金仁山、许谦、柳贯等先贤在今儒源村设重乐书院治易讲学,也常经过这里进寺内游憩,曾在寺壁题诗,可惜至今已字迹无存,惟在叶氏家谱中还能看到。

值得一提的是庙门前红墙内的那棵“隋柏”,元末朱元璋正义时带兵路过此地,见一古柏龙章凤姿,树龄至少千年,甚感奇特,遂封此柏为“柏树将军”,当夜宿营玉泉寺外树下,梦见有龙护身,甚感惊讶。就留下“古柏参天膏露降,华山圣地玉泉流”的颂联和灵昭万叶“的楣额。自这以后此庙就改称为“玉泉寺”。可惜庙内当年的古柏于1957年毁于生产队的氨水,现存柏树为后来补种的。
明、清及民国初年,五圣庙经几度损毁修葺,如今仍有房共二十余间,占地约1200平方米。寺内如今佛像犹存,每年农历三月三,新叶村人循先祖惯例要到五圣庙迎神,举办庙会,到次年农历二月二,将神像送回玉泉寺,此风经久不衰。据村中老人说,朱元璋驻军五圣庙,封”柏树将军“之事,当年曾经画在五圣庙的墙壁上。所以,后来前来游览五圣庙的文人多有歌咏此事者。如明代后期的文人王世懋就曾写有《咏玉泉寺古柏》诗:“何年古柏尚青青,曾是高皇玉辇停。百倍圣恩偏玉露,枝枝都作老龙形。”
新叶村的三月三是围绕五圣庙和五圣信仰展开的重要群体传统民俗活动。其活动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迎神祭祖;一是游春穷日子饮,包括聚餐、集市、社戏等。按照新叶村民的说法,每年的三月三祭祀活动是模仿晋代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新叶村民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子女教育,奉“耕读传家”为圭臬,将祭典的时间定在兰亭集会的日子,也表明村人对于文化的敬重之意,又包含了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人才辈出、村落文明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有研究者考证,三月三古时称上巳节,其主题是求偶求子的巫术与宗教活动,后渐渐转化为人们借此愉悦身心、抒发情怀的活动。在新叶村周边的几个村中都没有过三月三祭典的传统,在地方志中对于建德县(即今建德市)及其邻近几个县的岁时民俗条目中也未曾发现有关三月三活动的记载。然而,在钱塘县(今杭州)志中却有相关的记载:
上巳,出游西湖,士女皆戴荠花。
临安岁时记三月初三日,俗传为北极佑圣真君诞日,佑圣观中,崇修佛事,士女多往拈香;亦有就家建醮,酌水献花者。是日观中有雀竿之戏,其法树长竿于庭,高可三丈,一人攀援而上,舞蹈其颠,盘旋上下。有鹞子翻身,金鸡独立,钟馗抹额,玉兔捣药之类,变态多端。观者目瞪神惊,汗流浃背,而为此技者,各蝶拍鸦翻,遽遽然自若也。
此间描写,与新月村三月三的活动在形式上已经大有不同,但将之视为一年特殊重要的日子这一点是相似的。迄今,迎神祭祖活动依然是新叶村三月三活动中最具特色和最核心的部分。据村民介绍:
迎神祭祖活动:由400余人组成的文武銮驾仪仗队,有火铳手、锣鼓手、吹鼓手、三角旗手等50余种角色,最有气势的要数72人组成的文武銮驾,颇有帝王出行的气势。迎神队伍从荣寿堂出发,前往新叶五圣庙,从村中穿越南塘街巷而过。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在锣鼓声中出发,最引人注意的是36对兵器,刀枪棍剑,可谓是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到了五圣庙祭台后,还有戏班子扮演的“八仙”,在祭台前上演“踏八仙”。在此之后,“魁星”、“财神”登场。在完成祭天、祭地、祭祖先的仪式后,村民们将“协天大帝”、“白山大帝”、“周宣灵王”请入神龛内,一时间,锣鼓声、爆竹声响彻街巷,村民将“三圣”迎回村里,供奉在荣寿堂内。之后,众村民陆陆续续肩挑祭品前来摆放,全猪、全羊必不可少,每个祭品篮里盛满了猪肉和整只鸡,大大小小的祭品摆满了长桌,场面非常壮观。
祭典中的迎神活动主祭之神为五圣中的“三圣”-“协天大帝”、“白山大帝”和“周宣灵王”,而其中摆在最突出位置的是协天大帝“关羽”。听村里老人讲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新叶村的人认为,要村子兴旺发达就一定要全村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不能有宗族内部的争端,正因如此,祭祀代表了“义”的关羽是期望村中村民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紧密团结;二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正是春种即将开始的时候,村民也期望“雨神”关羽能够带给他们一年的好收成。另外“二圣”,“白山大帝”和“周宣灵王”都是于当地有功德之人,道德伦理为村民所敬仰,加以重祀和宣扬,于教化后人有利。祭神的同时亦有祭祀祖先的活动,这一活动同样是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和睦,人丁兴旺的。

新叶三月三是五圣庙信仰的一种更具体、更直观的体现,也是村庙信仰体系的一种生活化、社会化延展。今天的三月三活动,依然以庙宇为依托,以信仰为纽带,虽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形式,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含义,但其祈求美好生活、愉悦人们心灵、凝聚村落共同体的主旨和功能并没有改变。它既是一个满足人们信仰需求的平台、也是一个促进村内外交流的平台、还是一个道德和文化实践的平台。在三月初三的前后几天,在新叶村里会有集市,本村以及周边几个村庄的人都会来参加,既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资交流,也增进了村民交往和村际交流。每年三月三,不仅是其他村子的村民,周边各个村子的村干部也会来到新叶村,交流感情,协调关系。可以说“三月三”以节日的形式加强了与周边村落之间的交往,增进了各村及各群体之间的交流,以广泛交流促广泛共识来增强村落凝聚力和发展力,这应该是五圣庙和三月三民俗活动在时代发展中产生的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