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上沙庙:捍海修塘张相公

发布时间: 2024- 05- 17 15: 31 访问次数: 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

上沙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坐落于今滨江区浦沿街道杨家墩社区明德路,主要供奉宋代的静安绥佑公张夏。1952年,将上沙庙偏殿改作学校教室,名为上沙庙小学(曾先后更名临桥小学、新庄学校)。学校迁建后,又一度被用作村办企业用房。“文革”期间,上沙庙庙碑、刻牌、匾等均遭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本地乡贤的倡议带动下,民间自发筹资,在原旧址上修复了上沙庙正殿。1999年,添建了配殿及二层楼房和戏台,合计占地面积为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900平方米。现在的庙宇建筑式样为四合院式,由正殿、山门殿、观音阁、戏台、南侧厢房五部分构成。山门殿朝东,殿中央佛龛正面供奉弥勒佛,佛龛背面供奉韦陀护法,两侧有“一杵扬威持正护法,三洲感应广扶众生”的楹联。殿内两侧分列两尊佛教四大天王法相。观音阁位于庙宇院内,坐北朝南。阁内供奉观音金身佛教,两侧题有“正果在洛迦慈航广化庄严相,极乐往彼岸普渡原存大悲心”的楹联。主殿为张老相公殿,大殿正中坐东朝西的神龛供奉张夏神像,两侧殿柱上镌刻赞颂张夏修海塘功绩的楹联。主殿正对面就是戏台。院内南侧厢房一楼为念佛堂,二楼供奉着太平尊神、文昌帝君等诸多神像。

图片1.jpg

上沙庙主要供奉的是宋代的张夏,当地老百姓尊称为“张老相公”。张夏,萧山本地人。神行十一,本地人呼十一为“六五”,故称其为“张六五”;当地人呼官为“相公”,因其被封为王,故一称“张老相公”。据史籍记载,钱塘江一天两次潮水严重威胁着两岸的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历代皆有修筑捍海塘以抵御潮水侵袭的记录。北宋仁宗景祐(1034-1037)年间,因钱塘江海塘年久失修,危害两岸居民,北宋朝廷派时任工部郎中的张夏出使杭州、萧山,巡查海塘。张夏由此设置了捍江兵士五指挥,专门负责采集石料修理海塘,海塘一旦破损立即修理。两岸百姓因此得以避免钱塘江潮水的危险,可以在此安居乐业。当地民众为了感谢张夏的贡献,特意为他修建了祠庙进行供奉。历代朝廷也先后敕封他为“宁江侯”、“护堤侯”、“英济王”等。

图片2.jpg

历代以来,围绕着上沙庙及其所供奉张老相公的民俗活动一直颇为兴盛。早在明朝时,每年农历三月初六的张老相公生辰,本县县令都要亲自参加祭祀张老相公的活动,各乡都有盛大的赛会,并举办龙舟竞赛来庆贺张老相公诞辰。上世纪40年代,上沙庙的庙会盛极一时,有舞龙灯、竖高照、跳白神(俗称跳无常)等诸多演出节目。

所舞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龙珠组成。龙身由龙段构成,以龙段的多少决定整条龙灯的长短。整条龙灯多为细竹篾编扎而成,覆以彩绘绸缎,下扎一把手为舞龙者操控。龙灯舞动时,其中一人持龙珠引领游龙伴随锣鼓节奏。游龙游舞,引龙抢珠,反转腾挪,有“元宝抽心”、“跑马阵”等多种阵式,故有“龙头甩一甩,跑煞龙尾巴”之说。春节期间,每逢农历新年,龙灯穿行村坊间,到每家每户祝福拜年,祈祷太年,每户封上一个红包,多少不论,以致敬谢,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神节,即“张老相公”治水殉难日的庙会尤为热闹。当地民众抬着“张老相公”行宫神像游行于西江塘上。高照与跳无常是游行中的核心活动。高照用整支大毛竹,绑扎横档,挂以红布或蓝布,边上镶有彩条,顶部有镗钗,两边挂有小灯笼和风铃,布中间书有“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八个大字。高照竖起后,有近四层楼高,由几个人抬着行走,四边有绳子牵拉,保持稳定。高照后面是锣鼓队与白神队。上世纪60年代,褚家潭还有一支锣鼓队叫“长胜锣鼓”,乐器有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还有二支唢呐(又称梅花),乡民戏称:褚家潭里人敲锣鼓,哧噔、哧噔、哧噔场。随着锣鼓队的长号声起,“白神队”里的无常、判官、牛头、马面、小鬼,随行随舞引入高潮。有扮成白无常的乡民,头戴近1米高的白帽子,上书“一见生财”四字,身穿白长衫,手执芭蕉扇。曾由金锡仁扮演,扮相活灵活现。还有金宝祥扮演的“判官”,手拿算盘,执“生死簿”,单脚独立,惟妙惟肖。更有戴来方扮演的“无常老婆”,穿红扎绿,涂朱抹粉,俊俏妩媚。孙云根扮演的“牛头”,更是活脱活像,至今在年长者的记忆中印象深刻。

图片3.jpg

宣卷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在当地流行的一种结合佛事进行的坐唱形式。通常为识字者照卷宣吟。卷本有七字或十字的韵文,有《龙图卷》、《孟姜女卷》、《花名宝卷》等。如《花名宝卷》为七字韵文,共140句,合计980字,以十二个月十二种花得名,摘要如下:

正月茶花早逢春,贤良媳妇敬大人。

二月杏花开满庭,孝顺儿子敬双亲。

三月桃花是清明,夫妻和睦两相因。

四月蔷薇立夏根,兄弟和睦过光阴。

五月石榴是端阳,姑嫂做事多商量。

六月荷花是伏仲,邻舍和睦过光阴。

七月凤仙是初秋,劝君作事记心头。

八月桂花是中秋,有钱不可笑穷人。

九月菊花重阳开,人到中年要子孙。

十月芙蓉小阳春,劝君为善莫行凶。

十一月荔枝花开冬至根,恶人休把善人欺。

十二月腊梅花开过新春,劝君念佛早回心。

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记。不乏劝人向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善待他人的说教效果。

此外,上沙庙除了农历每月初一敬当方土地(二圣仙姑娘娘)的月香会外,还有观音会(农历二月十九日诞辰日、六月十九日得道日、九月十九日出家日)、龙华会(农历每月十六所敬奉神不同。正月:上天玉皇大帝;二月:杭州法华寺东岳大帝;三月:蒙山东岳大帝;四月:蒙山刘李(大明王);五月:萧山城隍庙城隍尊神;六月:镇水庵(半路庵)关圣帝君;七月:剥衣亭萧九明王;八月:西兴龙图庙龙图大人。九月:延庆寺老爹老娘。十月:仙姑庙土地娘娘。十一月:地藏王菩萨,地母娘娘。地母娘娘又称后土娘娘、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等。十二月:关帝庙、关圣帝君,无锡爷爷娘娘)等祭祀民俗活动。

图片4.jpg

在几乎所有关于张夏的传说故事中,都反映了张夏为国为民,努力为国家、人民谋福祉的主题。故事宣扬的主题基调积极健康,与人们追求祖国统一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富裕的社会理想完美契合,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至今仍是当地民众宣扬社会道德、教育子女的重要精神榜样。今特摘编两篇记载传说如下:

记载传说一:护堤牺牲

张夏时任工部郎中,受北宋朝廷之命,修护钱塘江堤防。当时海水倒灌,加上钱塘江潮水冲击,钱塘江两岸的捍海堤防被毁。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等皆受到巨大威胁。在此危急时刻,张夏作为北宋朝廷任命的护堤使者,带领捍江五指挥所辖官吏、士兵,阻止了钱塘江捍海堤防的进一步溃塌,并及时堵住了已决口的洪水,拯救了沿岸百姓的生命,保护了他们的土地、财产。但在修护堤防、堵截洪水的过程中,由于钱塘江堤岸决口、水流湍急,张夏所乘坐的船只不慎倾覆。护堤官兵与沿岸百姓一路沿江找寻张夏,始终不见踪迹。第二天,有一只巨大的龟鼋背着张夏的尸体浮出水面,安置在岸边的沙滩上。地方上有通灵的巫者见此情况,说张夏已经成神了。当地的百姓将张夏的尸体安葬在长山,并在墓旁修建了祠庙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记载传说二:敬孝惩过

明朝时期,萧山江塘颇为富有的首会士绅之家,某一年宰杀一头为祭祀张老相公而准备的神猪。这位士绅在宰杀了这口神猪之后,首先把他认为营养最丰富、口味最鲜美的猪肝奉献给他年迈的母亲食用,以表达自己的孝顺之心。他的妻子则在丈夫把猪肝贡献给老母亲吃的时候,也忍不住偷偷藏下了一些猪肝,并将这些猪肝吃完了。等到这位士绅带着宰杀好的神猪贡品进入张老相公的祠庙准备祭祀时,祠庙的神职人员让士绅上前,并压低了声音和他说:“你在祭祀张老相公之前,把所宰杀神猪的猪肝奉献给你的老母亲品尝,这是孝顺。但是你的妻子怎么可以偷偷地藏起一些猪肝,并吃了呢。等你们祭祀完了回家,你的妻子将会受到张老相公的惩罚。”这位士绅听了大惊失色,十分警惕,并一再表示歉意。

图片5.jpg

这样一些为国为民、注重忠孝的故事,既通俗易懂,又契合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合乎人民的道德诉求,让人喜闻乐见,其中内涵的价值理念与热爱祖国,追求祖国文明、富强、统一的新时期党和国家的目标不谋而合,这也是张夏信仰和张夏传说在直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的原因。翻修一新的上沙庙,鲜明的弘扬为国为民价值理念,并与新时期传统文化塑造和国家体系建设紧密融合,有利地促进了张夏信仰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使得忠孝的优秀道德传统更加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同时也不断演生出新的表达方式和实践载体,在热爱祖国、孝敬长辈,以及促进当地居民不断提升国族认同与文化自信中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