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新街第三小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党建引领、队伍建设、文化浸润、理论研究、非遗传承、智力共富六个方面协同发力,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识,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成立由校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和育人阵地。深入实施《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方案、落实有步骤、保障有措施、效果有检查。 坚持人才培养,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队伍保障。作为“之江同心·石榴红”共富基地,学校坚持实施多级分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计划,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邀请浙江外国语学院专家吴卫东教授、王佳讲师在学校设立“同心·石榴红”名师工作室,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书籍,并指派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知识储备;设立市级《互融互嵌 共培共长:指向多民族生源的农村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新行动》和区级《以邮为媒:多民族农村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设计和校本实践》专项科研项目,以增进共同性为研究方向,鼓励教师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教师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之江同心·石榴红”宣讲团走进社区,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实地体验、交流学习等,增强教师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坚持文化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学校将学科教学坚持文化认同作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学段、各学科和课堂,做到每一学科、每一课程、每一堂课都育人。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注重跨学科融合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与浸润,利用街道和学校共建“同心·石榴红阅读角”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书漂流活动,加强师生文化交流与互动,组织“律动中华 石榴花开——萧山区新街街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暨萧山区新街第三小学第一届民族文化体艺周”“清明艾果香,传承中华情”“走进汉文化系列”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理论固本,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路径。学校坚持以杭州市综合课题研究方向为主要导向,基于学校现状追根溯源,将学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视角定位于丰实育人主体,丰富实践路径,丰盈场域机制三个层面。优化设计了育人主体“家校社”、实践路径“教学评”、场域机制“阈域云”的互融互嵌,共培共长式“红石榴计划”,即“十个一”工程新行动。通过师资共享、教材共编、活动共推等模式觅寻“家校社”互通有无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共同体,通过开展“同唱民族歌、合送民族福、齐邮民族情、共跳民族操”等实践探寻“教学评”豁然贯通民族团结教育经纬径,创寻“阈域云”内润外化民族团结教育浸润场。 坚持传承创新,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学校始终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着力研发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的精品课程,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鼓励和帮助教师们传承挖掘“金石传拓”课程,创新以邮票为载体的“齐邮民族情”课程和以竹编为载体的“竹韵匠心——非遗竹编”课程,并面向全体师生持续开展和推进这些精品课程的系列活动,诸如“古往今来”——传拓与科技多重奥秘展,“童眼观方寸世界,童心传非遗文化”邮票巡展、“民族团结手拉手,五彩家园心连心”邮票设计、非遗竹编画韵、编织龙腾庆典。在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中,将课程中包含民族知识、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等文化基因融为一体,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新样态。 


坚持师资共享,激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富引擎。一是坚持培训和送教效果导向。多渠道多举措进行质量保证、实效明显的培训与送教,切实提升共同体内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在培训和送教前通过实地调研、线上问卷等方式,精准了解民族地区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教学教研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反复打磨课程及内容,力求对症下药,安排“有效校本培训策略分享”“优秀教研组建设及实施研训”等讲座及研讨。自2012年以来,学校赴阿克苏地区温宿、乌什、库车等7个县市区送教达20余次,受益教师近500人次,提升学生近1500人次。二是以“蔡金法数学名师工作室”为重要媒介。主动应对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整体情况和迫切需要。从学校优秀教师中遴选有多年教学经验和丰富教研工作经验的萧山区名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组建专家团队,确保既能传授最新理念方法,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民族地区教师的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2023年9月张金华老师远赴康定道孚县送教,和那里的教师一同磨课,还作为指导教师帮助道孚县的教师参与同课异构活动。三是积极开发利用数智化提高培训效能。采取同步课堂、分时选修等多种形式,专家讲座和在线互动研讨相结合,通过云端面对面交流,最大程度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有效保证了培训质量。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孩子和阿克苏地区的孩子建立了丰富和深厚的友谊,适时适地开展“同读一本书”、“共研一节课”、爱心资助读书等活动,通过鸿雁传情,保持书信长期交流,牢固树立“亲亲一家人”理念和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