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郭侯王庙:保境安民郭侯王

发布时间: 2024- 07- 01 15: 55 访问次数: 来源: 市宗教民族事务服务中心

图片1.jpg

郭侯王庙坐落于今桐庐县梅蓉村东北部,因主要祭祀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而得名。有关郭子仪的民间信仰在当地流传年代已因太过久远而不可考,但数百年来在当地一直被百姓所供奉,并流传着许多有关郭子仪的传说。因此,地方乡绅、民众修建了这座郭侯王庙来纪念郭子仪。古庙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史籍记载,古庙曾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进行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本地士绅孙云章、孙桂林等又进行了一次募捐修缮。民国十六年(1927),当地又组织了一次营修。新中国成立后,古庙被征用,改做学校校舍。1965年,学校迁出古庙,自此古庙长期空置,年久失修,几近倒塌。2002年,在诸乡贤的推动之下,梅蓉村老年协会倡议对古庙进行维修。在得到了广大村民与乡贤大力支持与资助的情况下,2002年4月28日,古庙维修工程正式开始。同年9月竣工,古庙焕然一新。庙内置“永馨碑”以兹纪念,记曰:“继传统重修郭侯庙,募捐资万事俱兴旺,积功德芳名留千古,明大义世代皆安康”。2014年4月,梅蓉村进行了郭侯王塑像的开光祭祀大典。

图片2.jpg

现古庙内仍留存有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古戏台、石质供桌、天井石护栏、石狮、匾额等大量极具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文物。古庙建筑结构与风貌亦一仍清代及民国的旧貌,既极具历史的沧桑之感,又有深厚文化传承的厚重。这是梅蓉当地,乃至桐庐地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传承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古庙现被评为桐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桐庐梅蓉的民众之所以如此推崇郭子仪,并将其尊崇为神加以祭祀,显然是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重建唐室的历史功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旧唐书》所载,郭子仪是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时,任唐朔方节度使。此后,在唐中央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郭子仪屡次率领唐军英勇作战,曾多次力挽狂澜,最终作为唐军主力战胜叛军,立下了汗马功劳,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与动乱。

如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部将蔡希德攻陷唐常山郡,俘虏了唐常山太守颜杲卿,一时之间,原属唐中央的河北郡县纷禄山叛军。二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唐军攻克井陉,光复常山郡,在九门击败叛军,向南进攻赵郡,俘虏了叛军四千多人,斩杀了安禄山派遣的赵郡太守,缴获兵器、后勤物资数万。回师常山郡时,史思明率数万叛军尾随而来,亦步亦趋。唐军走,叛军就跟;唐军停驻,叛军亦监视不动。郭子仪精心挑选了500骁勇骑兵负责挑战叛军。三天后,唐军行至行唐县,史思明所率叛军由于长途追踪监视,极为疲劳而撤退。郭子仪帅军乘机大举攻击叛军,在沙河再次击败史思明所率叛军。安禄山听说史思明战败,再次派遣精锐部队来协助史思明。郭子仪率唐军行至恒阳县,史思明所率叛军亦尾随而至。郭子仪坚壁清野、深沟高垒作为防御,叛军来进攻就坚守不出,叛军撤退时就率军追击,白天消耗叛军的体力,晚上袭击叛军的营地,让叛军没有休息的时间。几天之后,李光弼和郭子仪商议说,叛军已经十分疲惫了,是进攻的时候了。六月,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唐军一战击溃史思明所率叛军,斩杀叛军四万余人,俘虏五千人,俘获战马五千匹。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狼狈逃往博陵县。经过此战,河北十多个郡都斩杀安禄山所派遣的地方官,欢迎唐军。郭子仪因此积极准备进攻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今北京),唐军的声势一时大振。

郭子仪除了帮助李唐王朝平定安史叛乱外,还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侮的入侵。如唐代宗时期,吐蕃屡屡进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把蒲州、陕州等长安周边州郡当作吐蕃的内地,派遣重兵镇守以威胁李唐王朝。永泰元年(765)八月,唐朝叛将仆固怀恩引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其他唐朝叛将等三十余万军队南下进攻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们先发动数万人攻略同州(今陕西大荔),意图从华阴进攻蓝田,以扼制长安的南部方向,仆固怀恩自己率领重兵跟随在后。回纥与吐蕃的军队从泾州(今甘肃镇原)、邠州(今陕西彬县)、凤翔(今陕西宝鸡)等地兵分数路进攻长安。兵锋所指,长安朝廷震动,百姓恐惧。唐代宗下诏准备亲征御敌。面对如此危及的战况,唐代宗急诏郭子仪帅军赴长安救援。郭子仪率所部一万余人入援长安。郭子仪自己带领二千骑兵出没于敌军的前后左右,吐蕃与回纥等将领见到后问,这是谁啊?回报说,这是郭子仪。回纥将领说,我们是听说郭子仪死了,才出兵的啊;我们被骗了。为了让回纥将领相信郭子仪没死。郭子仪亲自带领数十名骑兵不穿戴甲胄,前往回纥大军之前进行慰劳。回纥大军因而信服。吐蕃军队听说此事,连夜退兵。郭子仪派军联合回纥大军追击吐蕃军队,击破吐蕃十多万大军,斩杀五万余人,俘虏一万余人,释放被吐蕃所掠夺的唐朝百姓四千人,所俘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余里。此次长安被侵袭的危机得以完全解除,唐王朝得以延续。

再如大历元年(766)十二月,华州节度使周智光杀了唐中央派遣的监军图谋反叛。唐代宗因为同州、华州阻隔了中原与都城长安之间的交通,派遣郭子仪的女婿赵纵联络镇守河中(今山西永济)的郭子仪,命令郭子仪发兵讨伐周智光。郭子仪得到唐代宗的命令后,大规模地检阅军队与武装,准备起兵讨伐华州。同州与华州的士兵听说郭子仪准备起兵讨伐周智光的叛逆行为,就发动兵变杀了周智光和他的儿子,并向长安报告,平息了周智光的此次叛乱。

如上所述,郭子仪一生曾有多次为李唐国家内扫叛乱、外御敌寇的经历。所以古人评价郭子仪对国家衷心热爱,对部下宽宏仁厚。每次战斗所到之处都能很快就赢得当地的民心。尽管在他的一生中也多次遭受到奸佞小人的猜忌、陷害,但每当国家遇到危险时,他都当仁不让、奋勇当先。即便陷入敌军重重围困、命悬一线,也从没有因此而考虑个人得失。这让郭子仪得到了许多唐朝官僚、将领的尊敬与爱戴。如唐代宗时期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魏博地区飞扬跋扈,完全无视唐中央政权的权威。但遇到郭子仪派遣的使者到达魏博,田承嗣在接见使者时都面向郭子仪所在的西方跪拜以表达对郭子仪的问候,并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的膝盖不向别人跪拜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特意为了郭子仪才跪拜的。

图片3.jpg

郭侯王庙所要承载的肯定不是古代典籍中所标榜的郭子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也不是他对李唐皇帝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忧谗畏讥,孜孜以求地是保有家族的荣华富贵。百姓们所推崇的乃是郭子仪曾以自己的努力及早地结束了国家的战乱,以一己之力抵御了外来的侵略。这其实反映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祈愿。

图片4.jpg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大量关于郭子仪的传说故事。当地流行的戏曲《醉打金枝》就与郭侯王庙及郭子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梅蓉为代表的桐庐百姓之所以爱戴郭子仪,并将他神化,其实体现了当地民众淳朴地认为像郭子仪这样一个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爱国将领是应该得到大家尊敬与怀念的质朴观念。2004年由乡民募捐出资所立的《郭侯王庙碑记》中“国之立,必有忠臣良将出,保社稷,安百姓,后世敬重,推为神祇,亦常也。唐郭子仪、张巡,或鞠躬尽瘁、驰骋疆场,或大义凛然、壮烈牺牲。为国也,为民也。百姓推其为神,心仪建庙,然也”的叙述正是这种情怀的集中体现。这也令郭子仪成为少数既非本地神灵、一生事迹也与当地毫无关系,却被桐庐百姓封神祭祀的人物之一。

图片5.jpg

正因为当地民众对郭子仪爱国精神的崇拜,由此衍生而来的郭侯王庙民俗活动也历史悠久、且规模颇大。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古庙内香火旺盛,每逢农历正月半、八月十八(梅蓉村时节),村民杀猪宰羊,相约抬着供品到庙内供奉香火,并募集善款连演三日三夜庙戏。周围四邻八村百姓亦相约一起来古庙参与庙会、观看庙戏,其热闹的规模乃是当地最盛大的活动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梅蓉民众重新挖掘与恢复了古庙的民俗活动,并赋予其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意义。2014年的第三届“桐庐百姓日”,梅蓉村中60周岁以上老人相聚于古庙,共享政府提供的“孝老幸福餐”。可见,梅蓉的民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中,已经将古庙所推崇郭子仪的爱国为民精神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色。而这也是郭侯王庙及其所传承的民俗文化活动可以经久不衰、并在当今时代仍然可以发挥价值引导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

图片6.jp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