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民间信仰与乡风传承

将军殿:护国佑民潘将军

发布时间: 2024- 08- 08 11: 28 访问次数: 来源: 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具有九百余年历史的将军殿坐落于今富阳区新登镇五里桥村的西面县道新莲线4公里处。该道路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古时称为驿路,并设有驿站,乃是上通桐庐、严州、金华、兰溪,下达富阳、杭州等地的必经之地,最是战略要冲。据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落难时途径此地,因在一塘中藏身,侥幸脱险,故称“难塘”,后因方言“难”与“宦”谐音,故称“十里宦塘”。据说明代刘伯温也由此路三下新城。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曾率义军在此全歼满清的新城团防队。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新登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我解放军曾全歼国民党军突击营于古庙对面的西山上。

图片1.png

据传说,古庙始建于南宋时期,乃当地百姓为纪念南宋兵部尚书潘宗衡而建。此后几经兴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由乡贤徐盛淮等筹款重建古庙,配有观音殿、龙龛、厨房、石蜡烛台、石香炉、木雕神桌等,雕梁画栋,显得宏伟美观。咸丰十年(1860),古庙被毁。同治六年(1867),本地百姓重建古庙。光绪二十九年(1903),本地百姓再次对古庙进行了修缮与扩建。民国八年(1919),乡民将古庙在此前的基础上扩建了游厅。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增建了戏台。此时,古庙占地面积约有2000余平方米,乃是古庙规模最大的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庙被改为学校。至六十年代,殿内包括潘宗衡将军神像在内的所有物品皆被损毁。“文革”时期,殿内残留的所有物品,包括古代皇帝御赐“南宋勋臣”匾额在内的大量文物尽皆毁于一旦。古庙建筑本身亦不能幸免,仅剩断壁残垣、破瓦烂椽。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本地乡民应关金等人的倡议下,由吴传洪主事负责,并得到数千善男信女的资助,重塑了潘宗衡将军神像,并对古庙进行了重新的修复与改建。庙内收集到民国二十九年修缮石碑一块及同治九年的石香炉一只并新增《修缮记》、《助金碑》与《寄子铭》等三块石碑。《修缮记》增刻了潘将军的历史功绩,及本次古庙重建的组织者名单。《助金碑》主要记录了重建过程中的捐助者姓名。《寄子铭》则记录了当地百姓将子女过继给潘将军的乐助名单。三块石碑共同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于潘将军爱国精神的崇拜,以及对抑恶扬善的民间传统文化的渴望。本次重建后的古庙占地约400平方米,为古庙规模最大时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将军殿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古庙现一般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对外开放,并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和九月初六组织两次庙会活动。另聘请了四位本地老人专门负责古庙的日常事务。凡涉及古庙的财务制度、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等都一一上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每月开展一次安全自查。

图片2.png

重建后的将军殿坐东朝西。围墙里面一个三开间大殿,大殿正中央供奉潘宗衡将军主神像,将军坐在龙龛之中,身着红色龙袍,头戴相雕帽,足登朝靴,踩在双狮背上,颇具大将之风。将军神像后左侧柱旁塑立的是石山府君,府君乃本地人士,因与潘将军一起抗击金兵牺牲,因此被本地百姓共同祭祀于此。右侧木栏内供奉着黑漆将军,据传将军乃玉皇大帝的外甥,因不忍见当地大旱,因此违背天条、私自向人间降下大雨,而被玉帝打入大牢,百姓因而塑像祭祀。殿内另供奉有陈十四娘娘塑像,相传陈十四娘娘是潘将军的继母,因此祭祀。此外古庙内还供奉有土地、关公、观音、文武判官等合计22尊塑像。将军塑像正上方是“南宋勋臣”匾额,左右两边分别是“社稷民安”和“护国佑民” 匾额。大殿正前方两边外侧柱子分别悬挂着“晋荣退金兵将军克敌勤南宋”与“思魂通帝座尚书功绩比睢阳”的对联。而内侧柱子则镌刻着“扬旗拨雾威震东安”与“载石投波功昭南宋”的对联。两侧边柱则有“二百里潮逆尸浮桐江故土”与“三千骑杀破金虏胆破雄军”的楹联。该楹联描绘了潘将军所率三千铁骑英勇善战,杀得金兵闻风丧胆;以及潘将军殉国时恰好遇到潮汛,潮水将他的尸体逆流而上,冲至桐庐故乡的传说。而楹联“胜地结宗祠看半月峰环双溪浪湧”与“千秋祭祀典时值初伏后节近重阳”则描绘了潘将军殉难后,乡民为祭奠将军英灵,选择山水秀丽之地为他建祠;以及百姓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九月初六两天举行庙会祭祀潘将军的情境。将军殿现在所见的这些塑像与楹联、匾额等均为九十年代重建后新制,古庙所剩的文物目前仅存清同治九年(1870)石香炉一只与被修复的光绪二十九年古庙重修石碑。石碑碑文由本地清代名儒徐时敦手书,“礼称凡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本境潘尚书祠御灾捍患,素著威灵,故士民之奉亦长虔。考神为宋高宗皇时将军。潘宗衡,籍桐庐,相传南渡后金人犯境,公投巨石以击之,遂逃遁。今祠旁巨石叠磊,犹其还旧。同孙邑人石姓者,父子十人殉难。后人思之,以肖像于祠以共祀,即祠中石山府君是也。二公庙食于斯,由来已久。惟祠中向乏义产,无以为香火之负。先大父渊川公,有感于兹,开之。从大父延扬公,同助祠田一亩五分。当径先君子勒诸贞珉,并志颠末。旋以祠患,遭兵灾洪被之厄,石亦秃残久圯。肃清后,好义者跃然,起回遂伯,王耻独为。君子此事安得让美于前人?于是,有愿意以众山出助者,有愿意以己田轮助者。今而后卖腴渐裕,所以为祠迁者之深且远。余等恐岁久而湮灭也,并筑诸石刻久长,尤期祠社君子协力,同心加意护持,永酬功德于勿替云”的碑文鲜明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于潘将军为国牺牲义举的赞美与推崇。

图片3.png

整个古庙之所以呈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是与传说中潘将军的英勇事迹密不可分的。据新登县志记载,潘宗衡是邻县桐庐人,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13岁就中了武秀才,16岁中武举人。18岁中武探花,曾官拜兵部侍郎。22岁时,兼任押粮官去北方抗击金兵受伤。26岁挂冠回乡,在地方组织乡营。北宋靖康年间(1126),金兵入侵中原,汴京沦陷,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室、大臣三千余人成为俘虏,被金兵压送往北方,仅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城破时未在汴京而幸免于难。为躲避金兵追捕,康王被迫南渡长江,从宁波过金华,走桐庐,金兵穷追不舍。赵构在经过新城(即新登)时,潘将军为掩护康王撤退,亲率三千铁骑与乡民石山一家十口在新城县南孙家村英勇抗击金兵,帮助康王安全脱险。战斗过程中,潘将军身负重伤,最后引敌到桐江边,栽入江波中,壮烈殉国。而赵构则终于成功逃到了杭州,并在杭州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为了奖赏潘将军功绩,宋高宗追封潘宗衡为兵部尚书,并在潘将军率军作战的新城县孙家村立祠塑像,供后人四时祭祀。

此外,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潘将军的传说。如将军殿殿后山顶有一块巨大鸟石,腾空倒悬。传说此巨石本是潘将军意图挑来阻击金兵,不慎扁担折断,被潘将军用脚踩住,至今石块上还留有靴印。另一块落在殿南侧两百两米处,因石大沉重,砸下时泥沙飞溅,成一深潭,该石块陷于潭中,故称“石塔塘”。而这一有趣的景象也构成了将军殿八景之一的“鸟石靴印”。

随着人们对潘将军与将军殿的关注,也使得将军殿及其周围美景日益为当地民众所熟知。将军殿八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上文所述的“鸟石靴印”外,还有七处美景。其一“苍松映月”。古庙殿北半公里处有一座形似弦月的小山,故称“月山”;山脚下有一口池塘,塘旁有一棵百年古松,形如巨伞;每逢望日,苍松倒映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其二“双龟驼峰”。殿北另有一座小山名乌龟山;该山一头紧接月山,距将军殿仅一箭之遥;因山峰形似龟背,极目远眺,恰似一只巨型乌龟卧在其中。其三“碧波倒影”。殿东面群山合抱,中间成一大山凹,形如葫芦,名深坞;山凹中有一个大水库,一年四季,山水相融,山花烂漫,碧波倒影。其四“水岩咆哮”。白雀溪在殿南50米的山岩上筑有一坝,坝上的溪水飞流直下,撞击岩石,发出巨响;尤其是每逢山洪暴发,坝下水势犹如万马奔腾。其五“西山夕照”。殿对面西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天空出现朵朵彩霞,万道金光照射得殿内金碧辉煌。其六“施姑天池”。殿南排前山顶有一块天然盆地,传说早先有一个施姓女尼在此建庵修行,故称“施姑庵”;盆地内有一天然池塘,终年碧水清波,久旱之年一不会干涸。其七“黄蛇抢蛤”。排前山俗称“蛤宝山”;蛤头正对汪家岭,汪家岭下凸字路形似黄蛇,成俯冲之势如抢蛤之状态。由此可见,将军殿及其周围地域不仅是当地民众进行爱国教育与民俗活动的场域,也逐渐成为人们文化活动与休闲娱乐的重要空间。这一切都源自于当地民众对潘将军爱国精神的崇拜,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古庙及其周边地域的关注与想象。

自将军殿创建以来,一代代的本地民众被潘将军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所感动,将潘将军崇奉为神,希望潘将军可以继续用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庇佑本地民众。于是,在古代天气干旱、禾苗枯萎的时节,百姓首先就想到这位“南宋勋臣”,把将军菩萨抬着游走,祈求潘将军为民生降雨。当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遇上麻烦事,民众也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祈求潘将军庇佑。当抗战日寇进犯新登时,本地村民们顾不得自己逃命,首先想到的是古庙与将军塑像的安危。在日寇到来之前,乡民们就小心翼翼地把塑像抬到西山上的岩石洞里隐藏起来。遗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包括潘宗衡神像在内的所有古物件尽被毁,三分之二的殿址改成了农田。但是千百年来,潘宗衡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受到人们追崇,人们敬仰并爱戴他。

图片4.p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