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中秋节俗体现了古人何种生活美学与文化意涵?中秋味道在海内外如何引起共鸣?9月12日上午,“之江问道·杭州传统文化讲堂”中秋专场在南山讲寺开讲,邀请杭州市临平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山讲寺负责人昌乐法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月亮的故事》。 中秋节始终承载着人们“人月两团圆”的朴素愿望,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望月抒怀的名篇佳作彰显深厚的中秋文化底蕴。昌乐法师以月亮的神话开篇,引领大家回顾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他提到,“赏月、祭月,吃月饼,月下游戏、交往,讲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人们最为重视的中秋亲友团圆习俗也跟月亮有关:月圆家也圆,团圆也由月圆而引发。”“佛教经典中,常把圆月比喻为觉性圆满,或者是菩提圆满,每个人内心都有月亮,而且比天上的月亮更圆、更透亮,人的佛性就是像圆月一样光明,充满智慧,圆满无余”。 讲堂中,昌乐法师妙语连珠诠释“圆月”哲理,深入浅出道出“月圆”之方,让在场听众感受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赢得了阵阵掌声。随后,昌乐法师还邀请现场的观众一起朗诵了关于月亮的诗歌。 
杭州市民宗局一级巡视员、市宗教研究会会长邵根松分享了听后感。他指出,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紧张忙碌的人群过得略显单调,回顾历史上的过节情形,就会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昌乐法师这堂《月亮的故事》生动有趣,知识点丰富,氛围感十足,其中苏东坡先生的“月有阴晴圆缺”,既蕴涵了辩证思维,又体现了中国浪漫,人生总有波澜起伏,最重要的是心中永远有一轮明月。当下,我们不仅要发现传统节日原有的独特魅力,还应挖掘它们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空间。 此次文化讲堂由杭州市宗教研究会和杭州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临平区佛教协会和南山讲寺共同承办,得到了杭州市民宗局和临平区委统战部(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为“之江问道·泽润临平”宗教中国化品牌再添新彩。临平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胡建斌以及杭州市佛教协会、市宗教研究会、临平区佛教协会等有关人员应邀出席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