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近日,由浙大城市学院党委统战部和拱墅区委统战部指导,艺术与考古学院、传梭博物馆联合携手杭州市文化馆(杭州非遗保护中心)、富阳区新桐乡新桐村、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浙大城市学院教务处、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共同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党建联建暨“非遗有我 共SHOW共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与展示活动。
石榴籽点亮民族团结 非遗传承点燃青春梦想 活动在各位嘉宾点画石榴籽签到中拉开序幕,寓意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此刻得以具象化。 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业凯致欢迎辞,他强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非遗文化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介绍了学院对各族青年手拉手计划的支持,表达了学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决心。
馆校合作凝心聚力 共建非遗保护特色班 传梭博物馆收藏了全国56个民族的纺梭,它不仅是一座集收藏、传习、研学、展示以及宣传乡村文化和活化手工技艺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也是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馆长郑芬兰二十年的寻梭毅力,帮扶非遗传承人、助力乡村振兴的爱心,以及站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人类环境的责任心,都值得非遗保护特色班的同学学习。她的加入也意味着学院的非遗保护特色班又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 各族青年手拉手 非遗传承谱新章 “万丈盘桓处,怒江涛自来。牛嗡马蹄啸,细水入长天。”来自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同学白秋英与来自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特色班和国际文化旅游学院的汉族同学王思珍、曹艺,畲族同学蓝墨涵,维吾尔族同学穆卡戴斯·亚生共同参与手拉手结对仪式,促进传统文化传播。赛来西·阿不都拉与方华老师见证仪式,并分别向白秋英同学赠送了象征希望的石榴红家园U盘与艺术与考古学院徽章,白秋英则向4位结对同学回赠了母亲手工制作的象征珍贵记忆珍藏的相机挂绳。
“非遗共富”正出发 团结的种子撒远方 在微宣讲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薛燕、学校“西城心旅”团队、艺术与考古学院方华,以及来自杭州非遗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的非遗传承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了非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非遗与乡村发展等命题,向大家展示了浙大城市学院在非遗传承保护、民族团结互助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绩。杭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潘小燕为在202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浙江馆)“杭州周”展示羌族刺绣创新作品的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拱墅区委统战部和学校党委统战部向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单位部门党委与支部赠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
青年力量点亮中秋 鱼灯祈愿美好未来 各学院的学生在传梭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共同绘制中秋鱼灯,品尝非遗月饼。本次活动在各民族师生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为促进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贡献力量。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