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与交流,2024 年,在淳安县委统战部的积极推动与县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应瞻华、郝井元、方立红、孙鹏、徐兴等5位骨干教师组建支教帮扶团队,跨越山海奔赴四川巴塘和青海德令哈,开展教育支教帮扶工作,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扎根:五位点灯人的耕耘图景 五彩藏乡:以身示范架桥梁——应瞻华 应瞻华老师作为千岛湖镇第八小学数学教师、德育和安全副校长,挂职巴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他始终秉持“不当主人、不当客人、当好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协助巴塘县教体局召开全县教育教学大会并作专题汇报,促进两地教育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让巴塘的教师们接触到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也让淳安的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巴塘的教育现状和需求。另一方面,积极联系淳安结对学校为巴塘困难学生募捐,落实教育帮扶,在物质援助的同时,更传递关爱与温暖,增进了两地人民之间的情感。在教学教研方面,他组织浙江支教教师开展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比武等专题培训 10 余次,覆盖教师 300 余人次,深入课堂听课指导 100 余节,并带队下乡送教,捐赠文体用品。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两地教师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他细致做好浙江援建人才后勤服务工作,为援建团队安心投入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让援建教师感受到巴塘人民的热情与支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情谊。 巴山脚下:传经送宝写征程——郝井元 郝井元老师是淳安县排岭初级中学英语教师,挂职巴塘县教体局教研室,主要负责中小学文科教育教学指导工作。针对当地师资薄弱现状,他组织5次英语专题讲座,开展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热情。通过深化“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机制,以课堂指导、示范课展示等方式精准帮扶,并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定期推送优质资源与案例,营造了常态化学习研讨氛围。此外,他联合骨干教师团队,以课标为导向,系统推进集体备课、课堂互听互评等教研活动,助力教师更新理念、优化方法,切实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教研活动成为了两地教师交流的重要平台,让“三交”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不断深化。 巴楚河边:奋楫笃行亮明灯——方立红 方立红老师身为千岛湖镇第七小学语文教师,挂职巴塘县人民小学,期间担任语文教师、代班主任、学校责任督学、诗社顾问等多项工作。在教学上,她创新采用互动式、情境式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班级平均分提升16分。她牵头成立“鹏城万里”诗社,定期开展诗词吟诵、创作培训等活动,并成功策划学校首届读书节,全面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在教研引领方面,她履行督学职责,累计听课 100 余节,组织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主题教研等专题培训,指导教师在州县教学竞赛、论文评选中表现突出,还受邀为全县语文教师举办专题讲座2场。此外,她作为结对项目负责人,与巴塘县金弦子小学2名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创新开展两地学生“书信交友”“线上互动”等活动,搭建了交流平台,获双方学校高度评价。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弦子故里:春风化雨育新苗——孙鹏 孙鹏老师是汾口镇小学英语教师、办公室主任,挂职巴塘县金弦子小学,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级英语教学,并负责英语学科教师培养工作。他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课堂互动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本土化改编,创设沉浸式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同时,创新实施“积分抽奖”激励制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在教研帮扶方面,他制定“三步走”培养计划,完善英语学科“两周一教研”机制,定期听课指导,开展示范课展示,组织评课议课活动,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为巴塘英语教育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孙鹏老师与巴塘的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两地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 青藏雪原:匠心援青筑丰碑——徐兴 徐兴老师作为千岛湖初级中学社会教师,挂职青海德令哈市第一中学,任教道德与法治,负责教学指导、教师培养等工作。初到德令哈,他便利用周末时间走访每位学生家庭,推行“学生自治”制度,创新实施“班干部考核”与“值日大组长反馈”双线管理模式,自费购置奖品激励学生。他首创“家校联系本——第二课堂”,有效促进了家校共育,所带班级获评 2024 年度优秀班集体。在教学上,他通过教学展示课、专题讲座、“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帮扶,并赴乌兰等地开设州级示范课。此外,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他获评青海省浙江援青期满考核省级优秀、援青优秀个人及海西州“高原好老师”等荣誉,其事迹被浙青两省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并受到时任浙江省省长王浩慰问。徐兴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交”工作的深刻内涵,他不仅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更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两地交流的友好使者。 收获:硕果累累的教育答卷 援派时光虽转瞬将逝,但支教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他们帮助援建学校构建了说课、模拟上课、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的规范化操作体系;推动援建学校成立诗社,开展诗词吟诵、诗词创作等系列诗教活动,并成功举办读书节活动,开创了巴塘学校相关活动的先河。此外,他们先后开设公开课、示范课 10 余节,专题讲座近 20 场。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去的先进教育理念已在巴塘教育园区和德令哈一中扎根发芽,为当地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教育援派工作,不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传递,更是教育情怀的共鸣和“三交”工作的生动实践。它架起了浙江淳安与四川巴塘、青海德令哈教育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两地教育理念的交融,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受援地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动能。援派老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教育情怀,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山海协作、教育共富的伟大事业中,也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淳安县委统战部将继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教育援派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进一步丰富“三交”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共富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