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平区运河街道积极探索乡村片区民族共富联盟路径,以京杭大运河北“双桥村、戚家桥村、新宇村、杭信村”四村为主体,建立石榴红民族共富联盟“四千红盟”,发挥四村特色产业的辐射和互补功能,盘活自然资源,丰富乡村业态,激活文化和生态价值,构建起一条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乡村共富带”,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凝心聚力绘就运河街道共融共富“同心圆”。 
4个村现有131名少数民族村民,在“四千红盟”的激励下,各族村民积极参与共富建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村均47万元增长至121万元,年均增幅近40%;村民人均收入从40887元增长至46381元,年均增幅近7%。以四村为主体打造的“运河水乡、梦想田园共富带”荣获杭州市第二批共富带。新宇村、双桥村、戚家桥村分别获杭州市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共富村荣誉。 “产业+共富”,为民族团结强基 一是聚焦农副产品拓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思路的指引,探索“藕鳖套养”“稻虾共生”等种养新模式,每亩年利润提升1.2万元至1.5万元。引入“跑道鱼”项目,亩均产值超5万元。打造“一枚果莲”“一株水稻”等5条“一链千万”高效生态全产业链。组建乡村带货直播团,打响农业品牌,助销运河鲜米、生态甲鱼等农副产品,年均销售额超800万元。 二是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各族跨界合作与交流,杭信村阿潘绸厂真丝织锦哈达赢得广泛认可,成为西藏众多哈达供货源头,仅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活动就提供10000多条哈达。 三是聚焦共富项目推进。将民族同胞就业与共富项目有机互嵌,复制推广“奶奶工坊”共富实践经验,打造戚家桥村“七彩工坊”、杭信村“巾帼共富工坊”等共富工坊集群,带动就业近300人,人均增收超1万元。 “研学+共富”,为民族团结铸魂 一是丰富研学内容。以研学产业为牵引,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开发四季研学等课程150余门,打造“循迹溯源”红色研学游线,开展“清水丝绵”等非遗体验项目。由袁隆平学生曾松亭博士发起的“爷爷的水稻田学农基地”入选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暨学农基地,也是目前全区唯一一个将农业生产种植与科普示范、研学观光相结合的学农基地。 二是锚定市场运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四村连片生态研学营,落实专业运营团队,与高校、中小学、外部研学公司合作,持续壮大生源蓄水池。累计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接待研学人数超6000人次,其中留学生130余人次,实现研学产值600余万元,有力带动各民族同胞实现共同致富。 三是提升研学服务。落地建筑面积35000方的“四村研学中心”项目,配套吃住游购娱一站式研学服务,可提供研学床位1500个,餐位1500个。开发多日驻点研学班次,推行“长期班+短期班”模式,做深做细“半日学”“一日学”等短时研学产品。 “文旅+共富”,为民族团结添彩 一是优化乡村风貌整体。开展生态系统与乡村风貌系统整治,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大运河以北美丽乡村核心圈,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增强各民族群众居住幸福感与归属感。 二是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积极引进并发展“路亚垂钓”、“骑义咖啡”、“a梵缇野趣农场”等特色新业态,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促进农文旅三产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是塑造特色文旅品牌。打造“油菜花季游园会”、“荷塘花会”、“小龙虾垂钓季”、“鱼羊美食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同时将“共富集市”植入到活动中,形成“1(主活动)+N(子活动)”多向发力、热力互换的发展新格局,拓宽辖区内各族村民增收路径。“花花集市游园会”吸引人流达3.2万人次,增收超22.7万;“大运河2025年龙虾垂钓季”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创造营收超1100万;杭信村“水果共富集市”枇杷产销季每天能出货300斤到400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