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民族宗教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普法润心、执法夯基、服务护航”三大维度,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之窗”“宗教中国化和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城市之窗”建设注入强劲法治动能。让我们用一组关键词晒晒这份成绩单! 关键词:“金名片”—构建法治宣传立体矩阵 以“品牌出圈、阵地出样、活动出彩”为目标,打造民族宗教法治宣传特色品牌。品牌建设强根基。联合市普法办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讲团”,构建“1+13+N”市域宣讲体系,经验做法入选全省民宗系统创新案例并在全省推广,获评杭州市首届“普法达人”。阵地建设树样板。深化实施全省宗教领域“十百千万”普法工程,首创宗教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教育阵地“七个有”规范化建设标准,建成一批示范性法治教育阵地。活动载体出新彩。创新推出民族宗教领域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六大举措”,相关工作纳入省、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指导案例。 关键词:“加速度”—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以“改革破题、数字赋能、闭环监管”为抓手,推动执法效能全面提升。深化改革解难题。探索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完成宗教领域26项行政处罚事项划转,建立监管与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执法效能提升明显。数字赋能提质效。优化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即时办”,满意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指导开发的“智慧寺院”数字系统迭代升级,场景应用更加广泛智能。监督闭环促规范。推行“综合查一次”“亮码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特邀执法监督员制度,联合开展案卷评查、专项执法督查,依法规范管理民族宗教事务。 关键词:“和谐园”—优化治理服务生态 以“科学决策、服务增效、风险防控”为主线,打造民族宗教“和谐园”。决策机制科学化。出台首个民族宗教领域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办法,严格落实“一事一议”机制,实现依法决策“零差错”。法律服务精准化。联合市司法局成立“法润民宗”律师志愿服务团,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公益服务,切实保障民族宗教界合法权益。风险防控高效化。畅通“民呼我为”响应渠道,实现信访事项和建议提案分类处置、全流程管理,办结率达100%。依法稳妥处置涉民族宗教因素事件,及时化解风险隐患。
|